我国典型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为对象,通过同位素示踪研究,确定成壤过程碳总量变化规律,估算有机质分解速率及表层土壤CO2排放通量,定量量区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组莨毕祝兰畚夜湫蜕滞寥捞嫉脑?汇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揭示控制森林土壤CO2排放的饕蜃右约霸黾犹蓟恪⒓跎偬寂欧诺目赡芡揪叮げ馕蠢幢浠魇啤
对长白山、北京、鼎湖山、鹤山、小良等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内蒙锡林郭勒草原、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雷州半岛海岸红树林、四会、高要地下埋藏古森林等地区进行了野外勘察和土壤样品采集,共采集土壤样品近千个,对所有样品进行了有机碳、14C、13C测定;对部分地区土壤根系、气体以及碳酸盐样品进行了14C、13C测定。建成AMS-14C制样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确保了大量样品AMS-14C分析完成。为了估算区域碳收支(budget),开展了珠江河流碳通量以及南海珊瑚14C年际变化研究;为了探讨土壤生成与碳动力学关系,开展了鹤山草坡土壤10Be分布特征及土壤生成速率研究。建立改良型核试验14C-有机碳累积排放模型,对表层土壤CO2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为探讨表层土壤CO2排放通量与纬度、植被、大气平均温度、区域平均降水、区域平均湿度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为评价我国典型森林土壤对于大气圈CO2的源/汇功能、揭示控制森林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子、增汇减排的可能途径等等累积了系统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