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 项目名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 批准号:40830426
  • 申请代码:D02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9-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周涛发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8
中文摘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生代转换构造背景下由流体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显著特色的陆内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由多个各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本项目基于成矿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典型矿集区如鄂东南、铜陵、庐枞和宁芜等,开展断隆区、断凹区和过渡区中不同类型矿床成矿流体的类型、来源、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精确时空格架及其与构造、沉积、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的耦合关系等的研究与对比,阐明区域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演化与中生代不同阶段构造-沉积-岩浆作用、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深部过程等的联系与响应机制、金属聚集过程、时空配置及其主要深部过程与浅部过程的控制因素,建立成矿带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系统形成与演化的p-T-t-x(压力(深度)-温度-时间-成分)的结构和成矿作用模式,为进一步加强陆内转换构造背景下成矿带成矿流体系统的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提供创新性成果,为深化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条件研究和成矿潜力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结论摘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生代转换构造背景下由流体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显著特色的陆内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由多个各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本项目基于成矿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宁芜、铜陵和鄂东南等矿集区为主要工作区,开展断隆区、断凹区和过渡区中不同类型矿床成矿流体的类型、来源、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精确时空格架及其与构造、沉积、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的耦合关系等的研究与对比。通过本项目研究,建立了鄂东南、庐枞、宁芜、铜陵和繁昌等典型矿集区岩浆岩活动精确的时空格架,确定了火山岩盆地内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特征和岩石成因。首次提出各陆相火山岩盆地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它们的形成应受统一的动力学背景控制,区域上不存在前人认为的侏罗纪火山岩浆活动。详细查明了成矿带内不同类型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阶段和成矿期次,在国内首次应用矿物微区微量元素LA-ICP MS原位测试分析对矿床成因的制约研究,对一些成因存在长期争议的矿床提供了新的有说服力的成因证据,建立了研究区多个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首次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铁氧化物-铀、金多金属矿床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大大提高了成矿带内典型矿床的研究程度。对庐枞矿集区、宁芜矿集区、铜陵矿集区和鄂东南矿集区的成矿系列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并分别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凹区(火山岩盆地)和断隆区的综合成矿模式。开展了斑岩型铜金矿床矿床(矿化中心)定位的有效的方法探索,深入系统分析、对比了和总结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矿集区和各次级构造单元(宁芜、庐枞、铜陵、繁昌、鄂东南等)成矿规律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燕山期的成岩成矿作用经历了由挤压向拉张过渡及拉张的三个阶段演化过程的转化构造背景。本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研究,为深化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条件研究和成矿潜力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9
  • 4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周涛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