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内含黑视素(melanopsin)的神经节细胞能直接感光,谓感光神经节细胞(mRGCs),在生物节律、瞳孔反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继感光细胞丧失之后内层神经元也发生变性死亡,而mRGCs数量上却得以保存,变性晚期其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受体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mRGCs对变性损伤耐受机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视交叉上核(SCN)荧光金逆行标记mRGCs、视网膜切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合神经药理学方法、细胞内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等方法,研究RCS大鼠视网膜变性过程中mRGCs钠钾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受体分布、突触后电流的变化,以及与RGCs变性的关系。探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RGCs继发感光细胞变性死亡的机制,探索维持视网膜变性疾病中RGCs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和视功能重建奠定实验室基础。
retinal degeneration;melanopsin;retinal ganglion cells;retrograde labeling;patch clamp
视网膜内含黑视素(melanopsin)的神经节细胞(mRGCs)能直接感光,在生物节律、瞳孔反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继感光细胞丧失之后内层神经元也发生变性死亡,而mRGCs数量上却得以保存,本研究采用视网膜变性RCS大鼠,利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携带EGFP的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mRGCs、视网膜切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合神经药理学方法、细胞内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等方法研究发现视网膜变性后期RGCs进行性变性死亡,而mRGCs不仅数量上保持稳定,其树突向视网膜外层伸展,与外层视网膜神经元如双极细胞、感光细胞等发生了交联;变性后期RCS大鼠视网膜内谷氨酸Glu、谷氨酰胺合成酶GS含量增高,NMDA受体NR1\mGluR5、6表达上调;与变性晚期大部分RGCs失去动作电位发放不同,mRGCs动作电位的发放、钠/钾离子通道电流相对损害较轻;鉴于RGCs与mRGCs的区别在于外层光电信号的输入不同,分析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作用是导致RGCs变性死亡的根本原因,采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进行阻断,结果RCS大鼠变性晚期RGCs数量得以存留。本项目深入探讨了视网膜变性疾病中RGCs继发感光细胞变性死亡的机制,积极探索了维持视网膜变性疾病中RGCs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和视功能重建奠定实验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