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长江作为重要基地,通过流域至河口的野外样品采集,大面和定点观测相结合,借助有机地球化学多种手段,包括总量和单分子体的C14技术,进行陆源有机碳的通量,年龄和组成的对比分析,研究将揭示溶解态和颗粒态陆源有机物通过流域向海输送、改造和埋藏的关键控制因素,建立陆源有机物在流域系统的停留和迁移的时间表达,阐明人文时代,陆源有机物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在陆地-海洋两系统间的交互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
Terreigenous organic matter;lignin;compound specific isotopes;;
陆源有机物自流域向海洋的输送收到自然和人文活动双重控制,大河体系的陆源有机物在流域的停留和转化对全球碳循环的调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利用总量和单分子体同位素对长江的颗粒有机物的年龄进行了表征,发现其年龄与其他大河流相似,比较偏老,同时物源控制作用明显。三峡水库在平水期间将明显贡献新鲜有机物到河流中去。流域的城市化对沉积物中黑碳含量变化有明显贡献。三峡水库的调控,使得中下游的物质输送在物源结构上有明显变化,两湖体系对颗粒有机物的贡献在枯季明显加剧。而且中游的冲刷侵蚀也程度加深。河口区的陆源有机物在最大浑浊带有明显改造,但是其分布差异主要集中在最大浑浊带附近,并不随之距离向河或向海的增加而持续保持原信号。徐六径的周年变化体现了上游来水来沙的物源变化并综合了现场生产的信号,下游的新鲜有机质的添加过程比较明显,体现了有机物结构和含量从惰性的陆源有机质为主偏向新鲜有机物的补充不容忽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