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自然保护区有效性评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
  • 项目名称:中国自然保护区有效性评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170499
  • 申请代码:C031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唐志尧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作为全球多样性最丰富及人为活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对于全球实现CBD-2010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共建立了2500多个自然保护区,覆盖了中国陆地面积的15.1%。我国保护区的有效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还缺乏有关其生态有效性的系统研究,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学问题还有待解答如宏观层面保护区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如何?现有保护区是否包含了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区的设立是否有效减缓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在预研究中,申请人构建近1100个中国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000多种木本植物和13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拟采用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研究中国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上述生态学问题。项目的实施将为系统评价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结论摘要: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作为全球多样性最丰富及人为活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对于全球实现CBD-2010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共建立了2500多个自然保护区,覆盖了中国陆地面积的15.1%。我国保护区的有效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还缺乏有关其生态有效性的系统研究。本项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数据,构建近1100个中国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数据库、3400余种濒危高等植物的分布数据库、11000余种木本植物分布数据以及遥感数据,研究中国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自然保护区对物种丰富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覆盖以及保护区在阻止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自然保护区覆盖不平衡,在条件恶劣、人为活动较弱的地区较大,而在条件优越、人为活动较强的地区较低,自然保护区的这种设置极大地增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然而这些偏远地区人为活动并不强烈,其设立保护区的紧迫性也不如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2、现有保护区对生态系统以及濒危植物覆盖并不完全,仍有约827 种 (~25%)濒危高等植物未受国家级保护区覆盖,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地以及海南岛等地;3. 在128个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中,发现2000-2010年间34.4%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基本无变化,54.7%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增加。38.3%的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基本不变,47.7%的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保护区较好地保持或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生产能力保持较好;4. 中国森林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具有显著的纬度梯度,在低纬地区主要受扩散限制影响,而在高纬地区受环境筛选作用控制。课题组共发表论文12篇(SCI收录11篇);培养博士、硕士各2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55 会议论文 3 著作 4
唐志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