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结题有关风浪破碎、白浪覆盖率、波群、ringing等基金项目中所发展的海浪局部特征方法以及采用波面斜率作为风浪破碎判据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非线性理论框架下推导建立风浪破碎参量和群性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的相互影响;借助"中心2号"平台独特的地理条件,用多个B&K8100型水听器组成阵列并辅以磁带记录仪和数字摄像技术观测记录选定区域风浪波面信息,并同时观测海上风速和风距等信息,并进而分析获得特定海况下风浪破碎、白浪覆盖率、波群等信息;在实验室重点研究群性较大的波列破碎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综合室内外所测得数据,进一步验证申请人等所发展的风浪破碎发生率和白浪覆盖率模式,确定模式中相关的参量取值方法并探讨实验室模拟结果与海上实测资料的差异和影响,提出补偿方法。风浪破碎、群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为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挑战性课题。
风浪破碎、波群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涉及海洋工程、海洋遥感及海洋噪声等多领域的课题。本研究推导了风浪破碎率和白浪覆盖率的参量化模式,将其与易于测量的海洋环境参量(平均周期、海面风速)及海浪状态参量(波龄)联系起来,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基于最大熵原理,推导了波群统计因子的最大熵分布,并得到了不同因子的分布参数确定方法,经对比验证,该分布显著优于Longuet-Higgins(1984)分布;采用自行设计并搭建的声学测量系统在不同海域通过水声监测和海面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海上观测,获得特定海况下的风浪破碎和波群等信息;综合室内外数据,对所发展的模式进行了验证,并探讨了破碎和群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