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ODP184航次在南海采集的岩芯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和ODP130航次在西太平洋Ontong Java海隆采集的岩芯资料,研究西太平洋暖池在晚中新世以来的变化,特别是在晚中新世时期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以及这些古海洋特征与第四纪暖池变化的对比。开展了有孔虫组合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镁/钙比值分析等研究工作。综合多种测井资料、地球化学资料和生物组合资料,系统地探讨早期西太平洋暖池的发育和盛衰过程在古环境指标上的反映。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暖池在距今10Ma左右得到增强,主要反映在表层热带浅水种增多、浮游有孔虫深水种 Globoquadrina dehiscens 在热带区分阶段消失。同时,表层和次表层种氧同位素差值加大,说明上层水体结构分层明显。这种情况延续到8Ma时暖池大大减弱,表层和次表层氧同位素差值在8-7Ma突然减小,碳同位素差值也减小,而这些差值减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次表层种氧同位素变轻而碳同位素变重的缘故。8-7Ma代表了碳同位素变重期,也是亚洲季风的强盛期,所以西太平洋暖池的阶段性演化至少从晚中新世开始就是与亚洲季风和大洋碳循环密切相关的。
英文主题词West Pacific Warm Pool; Foraminifera; Oxygen isotopes; Late Miocene; Ocean Drilling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