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自噬基因Atg16L1预测结核病感染风险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自噬基因Atg16L1预测结核病感染风险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072339
  • 申请代码:H26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丁世萍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浙江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自噬基因是一类新的主要参与细胞自噬性程序性死亡过程的关键分子。哺乳动物细胞自噬泡的形成过程与Atg16L1复合物的起始阶段息息相关。我们在研究中发现Atg16L1与结核病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本项目拟在病例-对照的分子流行病学设计中,采用单体型分析方法构建覆盖Atg16L1基因区域的标签位点和功能位点,再应用先进的高通量Beckman coulter SNP等技术检测,明确与结核病相关的易感位点和单体型区段。同时采用RNA干扰、基因诱捕技术、基因转染技术进一步研究Atg16L1在人源性细胞和小鼠源性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Atg16L1基因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Atg16L1基因相关的结核病易感位点进一步进行功能学验证。本课题的实施旨在研究自噬基因Atg16L1在结核病发病中的作用,对具结核病发生倾向的患者进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本项目筛选与结核病关联的易感位点并进行验证,结果指出,(1)在对照组-结核病例组495例-452例DNA样本库中,对Atg16L1中标签位点和功能性位点6个(rs10210302、rs2241880、rs12472475、rs6758317、rs1045095、rs11682236)进行检测,获得了汉族人群目的基因位点的分布特征。(2)筛选到与结核病关联的易感位点为Atg16L1基因rs2241880位点,该位点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存在差异,最佳遗传模型为加性效应,OR0.76;95%CI0.63-0.91;P=0.0035。(3)对于rs2241880位点的进一步功能验证表明,Atg16L1(TT)基因型与Atg16L1(CC)基因型其编码蛋白均可定位于线粒体和溶酶体上,但两者在自噬方面存在着差异,可能是潜在的功能位点。采用RNA干扰和基因转染技术研究Atg16L1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指出(1)Atg16L1 RNA干扰条件下LC3II/LC3I的比值下调、p62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明显降解,但Atg5和Atg12蛋白表达量不变。(2)Atg16L1变异体与细胞自噬存在密切关联。Atg16L1-1与MDC追踪的自噬泡共定位阳性点数为28.0±2.58 dots,高于Atg16L1-2和Atg16L1-3(P<0.001)。Atg16L1-1与溶酶体共定位阳性点数为37.67±1.75 dots,高于Atg16L1-2和Atg16L1-3(P<0.001)。Atg16L1-1和Atg16L1-3均可定位于线粒体,其相应的共定位阳性点数分别为14.33±1.53/cell和7.67±1.53/cell(P<0.01),Atg16L1-2没有在线粒体上定位。(3)过表达Atg16L1变异体对细胞自噬产生影响。共转染Atg16L1-1变异体和GFP-LC3 12h后,检测细胞内LC3-II平均阳性点数(70.2±2.39 dots)高于Atg16L1-2和Atg16L1-3(P<0.001)。共转染Atg16L1-1变异体和GFP-LC3 24h 后LC3-II平均阳性点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平均阳性点数分别为19.75±1.53,23.75±1.50和40±1.00(P<0.001)。总之,Atg16L1的卷曲螺旋区域参与自噬机制,且在结核病发病中作用关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丁世萍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