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补体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项目名称:补体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2733
  • 申请代码:H10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陈旻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AAV)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不清。近来有动物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活化是AAV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申请者前期研究发现,在人类少免疫沉积型AAV肾损害的肾组织中,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约1/3有补体C3c沉积;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法对没有补体C3c沉积的少免疫沉积性AAV肾损害患者的肾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发现所有标本的活动性病变处均能够检测出C3d以及膜攻击复合物(MAC),且C3d沉积部位可以与P因子和MAC共定位,从而说明补体旁路途径的确参与了人类AAV的发病机制。本项目拟进一步研究补体在人类AA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包括在AAV病人的血清、尿液和肾组织中进行补体成分测定;研究ANCA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所释放的物质可以导致补体旁路途径活化;补体旁路途径活化之后对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效应,从而为揭示AAV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结论摘要:

本课题研究补体活化在人类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AA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补体和ANCA所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发现AAV患者外周血循环中存在系统性的补体激活(旁路途径),血浆Bb水平是反应患者全身血管炎活动性和肾脏活动性的生物标志物;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补体C5a及其受体,p38MAPK、ERK、PI3K和PKC四条信号转导通路都参与C5a和ANCA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和脱颗粒,而这四条通路都是通过控制C5a刺激中性粒细胞使其增加细胞膜表达ANCA靶抗原(特别是蛋白酶3)而实现的;我们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AAV肾穿组织中对C5a的两个受体即CD88和C5L2进行染色,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发现CD88在肾组织的表达下调,而C5L2在肾组织的表达上调;更重要的是,CD8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初始肾功能及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关,可能成为AAV肾损害的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本课题研究了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与MPO的相互作用在AAV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发现不同患者血清中抗MPO抗体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MPO的氧化活性,在与抗MPO抗体结合后,MPO的氧化活性与患者肾功能、血管炎活动度评分、抗MPO抗体的亲和力的水平密切相关;在髓过氧化物酶催化的氧化反应之后,髓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和抗原性均增强; MPO-ANCA可变区糖基化影响MPO-ANCA与MPO的结合能力和MPO-ANCA诱发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能力;在MPO-ANCA-IgG的四种亚型中,MPO-ANCA-IgG3可能具有最强的致病作用,表现为导致PMN呼吸爆发能力更强;更能逆转铜蓝蛋白对MPO的抑制。本课题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疾病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发现HLA-DRB1*1454在AAV患者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而DRB1*1101在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患者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LA-DRB1*1202在抗PR3抗体阳性的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DRB1*0405 位点可能是治疗抵抗和肾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DPB1*0402 位点可能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还对ANCA阴性少免疫沉积型血管炎患者补体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进行了研究。本课题共发表SCI论文21篇,累计影响因子67。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陈旻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