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自然保护区周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生态学机制和缓解对策
  • 项目名称:自然保护区周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生态学机制和缓解对策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360023
  • 申请代码:C03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杨士剑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国际上发展迅速的、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但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项目拟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通过野外调查和社区调查,评估亚洲象、野牛等目标动物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强度及其对社区保护态度的影响,确定社区对目标动物的社会承载力,收集目标动物的分布、数量、食性等生态资料,结合生境、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数据,以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估算目标动物的生物承载力和生境饱和度,分析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生态模式和动因,评估现有处理技术的成效,提出有效的技术和管理对策。可为全国范围内日趋严重的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研究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借鉴,推动这一问题合理、有效的解决,改善冲突双方的生存状况,促进野生动物保护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结论摘要: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与野生动物冲突(HWC)却日趋严重。西双版纳是高强度HWC的范例,其HWC强度从1990年开始逐年增加,现在每年损失达数几千万元。主要肇事动物为亚洲象。2003年调查中该物种数量有所增加,达到208-243头。记录亚洲象取食141种植物,以GIS分析其偏好生境为坡度0~10 、海拔800m以下,植被选择顺序为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其它林、灌木林。亚洲象在保护区各片区的分布说明人口密度20人/km2可以作为亚洲象生境中可耐受的最大人口压力阈值。人象冲突增加的生态原因是人口增加,橡胶、茶等作物过快扩展,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等破坏了生境并且降低了生境质量。人象冲突影响下保护区周边社区对亚洲象持消极看法。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人群对象的态度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学历较高者倾向于对亚洲象有更高的社会承载力;增加象损补偿可以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群众减少象损的传统办法效果不能持续,而高技术的太阳能电围栏等也未起到缓解HWC的作用。在目前条件下增加补偿和发展教育是较有效减轻HWC后果的管理对策。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1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6 会议论文 6
杨士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