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吸血节肢动物适应吸血生活的分子机制
  • 项目名称:吸血节肢动物适应吸血生活的分子机制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31025025
  • 申请代码:C0405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赖仞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面有较好的工作积累,尤其对吸血节肢动物(虻、蜱)与其宿主相互作用、适应吸血生活、增强其携带的病原体感染其宿主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虻、蜱唾液腺和中肠来源的有利于其吸血生活(干扰宿主血液、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质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部分解释了虻、蜱从其宿主成功吸血、适应吸血生活、逃避宿主免疫排斥的分子机制,也揭示了牛虻作为抗血栓药物的物质基础,为该类动物的生物防治及发掘生物活性分子打下重要基础。部分工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先驱工作"。2004年国内参加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50篇SCI论文,如4篇MCP(IF 9.4),2篇FASEB J(IF 7.2),2篇JBC (IF5.7),1篇FRBM (IF5.4),负责3部国际著作部分章节编写,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受邀任英国刊物JVR副主编,部分成果(抗栓蛋白、抗菌肽)已部分实现产业化。

结论摘要:

本项目立足于我们已有工作基础上,基于节肢动物(牛虻、蜈蚣、螨)生存策略(吸血、捕食、寄生等),研究节肢动物实施其生存策略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从而深入理解节肢动物与宿主或者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发掘先导生物活性分子。研究结果以通讯作者和第一单位名义发表了43篇SCI研究论文,其中19篇SCI因子大于5,如PNAS, Mol. Cell. Proteomics等,申请了31项发明专利,其中13项已经获得授权,包括两项国际专利;项目负责人(赖仞)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了2013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已经有5个节肢动物来源的活性多肽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工作,其中一个多肽已经完成了所有临床前研究工作,计划明年报批临床。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对节肢动物环境适应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也发掘了大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分子资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邀作为主题发言人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一次作为大会副主席;同时受到国际著名药物研发公司如Merck等公司的邀请共同开发新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6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赖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