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进行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研究,对旅游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选择中国桂、滇两省"老、少、边、穷"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围绕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进行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模型,系统探讨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机制;2、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居民满意度指数定量测评,使得居民满意度指数与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指数等指标相配套,成为评价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3、从空间维度,结合GIS技术,揭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居民满意度空间变化对旅游地演化的影响,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动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poverty-stricken areas;residents’ satisfaction;tourism development;driving factors;
旅游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RSTD)对于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项目计划,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进行了以下研究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贫困地区RSTD模型,对贫困地区RSTD的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开发收益感知、旅游开发成本感知、居民对于旅游业的参与、个人旅游获益分配、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期望、社区归属感是贫困地区RSTD的6个关键驱动变量。2、构建了贫困地区RSTD测评指标体系。3、以桂林5个贫困村落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法等,对贫困地区RSTD进行测评,并从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居住时间、居住地等10个方面进行了RSTD的差异分析及其成因研究。4、基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贫困地区旅游地居民和游客满意度的交互研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于贫困地区RSTD的驱动机制、差异及其成因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可为贫困地区RSTD的测评和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项目按照计划完成了研究目标,3年来,发表基金资助论文12篇(其中EI论文1篇,CSCD论文2篇,CSSCI论文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刊物《旅游管理》全文转载一篇),录用基金资助SSCI论文1篇。此外,还有专著1部。三年来培养硕士1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