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干湿变率的认识主要来自局地或某一种代用资料的研究工作,本项目着眼于综合全国各类别、多来源的代用资料,分析近500年我国干湿变率特征,并与观测研究和气候外强迫的古气候研究结合,辨识中国干湿变率的内在规律和机理。本项目充分收集整理不同地点(区)、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独立来源的代用记录,建立了近500年中国干湿代用资料数据库;在甄别评估代用资料气候信息意义及可靠性的基础上,构建史料、树轮、冰芯和沉积等多种记录组成的资料网络,分析了近500年西部/全国干湿变率的时空特征,与观测结果比较发现较多共性,验证了代用资料网络的可靠性,辨识了不同时段/分辨率的观测和代用资料所反映的干湿变率内在特征;多种代用资料集成建立了干湿变化的代表序列,利用代用资料网络重现了历史上典型旱涝过程的空间场演变;检验了中国干湿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周期,揭示了70~80年周期振荡在经纬向上的位相分布和传播特征;给出了近500年ENSO/AO等气候因子与中国干湿异常的相关场特征,分析了中国区域干湿和气候外强迫信号的共同周期和共振时段,结合观测诊断探讨了干湿年代际变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气候外强迫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
英文主题词dry-wet variability,proxies,interdeca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