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其社会心理机制是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项目拟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以我国西部地区藏族为例,纳入社会文化因素,并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心理本质论框架下的群际冲突研究。其基本理论命题是民族冲突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基于个体层面、群际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多水平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采用假设情境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启动操纵法,通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实证研究,考察少数民族的心理本质论对民族冲突的预测作用,探索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文化情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项目旨在阐明心理本质论、民族认同、社会文化情境与民族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为构建民族冲突的预警机制模型奠定基础,为跨越民族界限、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申请人在群际冲突领域有研究积累。
Ethnic Conflict;Psychological Essentialism;Common Ingroup Identity;Social Threat Context;Tibetan
民族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其社会心理机制是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项目以我国西部地区藏族为例, 考察了少数民族关于“民族”的心理本质论对民族冲突的预测和影响作用, 探索了民族身份延伸和社会威胁情境在其中的影响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族冲突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 为构建民族冲突的预警机制模型奠定基础,为跨越民族界限、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考察了心理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直接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藏族大学生持有较强的关于民族的心理本质论。同时,心理本质论显著地影响着跨民族交往。民族/内群体的心理本质论越强,跨民族交往的朋友数量越少,跨民族交往的意愿越弱,关系质量也越差,民族性集群行为的参与意向越高;相比持民族的心理本质论的个体,持民族的社会建构论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跨民族交往意愿;相比外群体的心理本质论而言,内群体的心理本质论更能预测跨民族交往。这一结果说明,心理本质论是影响跨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们探讨了身份认同在心理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双重身份认同条件下,持民族的心理本质论较低的个体表现了较强的跨汉民族交往意愿,报告的藏汉关系亲密度较高;在排斥性身份认同和上位身份认同条件下,无论是心理本质论高还是低的个体,都报告了较低的跨汉民族交往意愿和较低的藏汉关系亲密度知觉。这一结果说明,建立双重身份认同,延伸民族身份对于心理本质论较低的个体来说可以促进其跨民族的交往。 第三,我们探讨了威胁感知、心理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发现,威胁感知越强,民族/内群体的心理本质论越强,民族间的社会距离越大,跨汉民族交往的意愿越低。而且,民族/内群体的心理本质论在威胁感知与跨民族交往之间起了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说明,对社会环境的威胁感知直接影响心理本质论的水平,进而影响到跨民族的交往。 上述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在于,揭示了民族的心理本质论是影响跨民族交往的直接因素, 双重身份能对心理本质论与民族交往的关系起到一定缓冲效应,而威胁因素则对心理本质论的提升与跨民族交往的减弱起到了诱发性作用。这一结果不仅可以加深对心理本质论、群体认同和威胁与跨民族交往关系间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为民族关系的改善提供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