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流域侵蚀—湖泊沉积—环境信息”系列有限目标,以2万多个翔实的实验数据取得如下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应用(7)Be探索了表土的季节性侵蚀;确证1975年(137)Cs蓄积峰辅助时标的可靠性,从机理上解释(210)Pb的不同垂直剖面分布,提出分段模拟计年的方法;揭示沉积物顶部物质循环的“双界面”控制机理;比较研究了湖泊沉积物中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揭示有机质稳定组分的α-纤维素作为敏感的环境记录;揭示中泥盆世时上扬子古陆面缘海槽是一个与低纬度广海相通的沉积盆地;近140年来泸沽湖湖区气候发生了冷→暖→冷的变化;洱海湖区1958年以来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查明阿哈湖铁-锰季节性二次污染触发因素、解释百花湖水体“黑潮”机理。培养4名博士后、11名博士和12名硕士;在国内外发表论著86篇。在流域侵蚀与湖泊沉积界面地球化学过程核素示踪、碳循环及微量金属迁移的若干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与国际同步的重要进展;在揭示区域-全球环境变化和湖泊水体二次污染规律等实际问题上获得新认识。在国际环境放射性核素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开拓环境界面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地球化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