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着重开展了鸟类习鸣正常声音特征和控声模式分析,对HVC、RA核团进行电生理实验,探查突触传递效应变化及应用脑片膜片钳对RA进行全细胞记录。 1.根据牡丹鹦鹉幼鸟鸣声的声学特性和相应行为学意义的不同,可将其鸣声发育过程分为五个时期.Ⅰ期,0-12日龄;Ⅱ期,13-30日龄;Ⅲ期,31-45日龄;Ⅳ期,46-90日龄;Ⅴ期,91日龄以后。比较了家鸽刺激中脑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M)引起的鸣叫声和其正常自鸣声,探索中脑控声模式。观察了损毁弓状皮质栎核(RA)对成年雄性斑胸草雀鸣唱的影响。 2.应用电生理技术对成年斑胸草雀HVC-RA突触的电生理特性进行在体的初步研究。通过刺激HVC核团,然后在RA进行细胞外记录,我们观察到两种类型的诱发电位。在强直前以及强直后用50、75、100ms的脉冲间隔进行双脉冲刺激,初步表明在"在体的HVC-RA通路"上存在着突触传递易化现象(双脉冲易化)。高频及50Hz的强直刺激均能引起其显著压抑。 3.对RA全细胞记录及投射神经元增益的影响研究也取得初步结果。
英文主题词AFP;synapse transmission;sound control pattern;patch clamp;songbi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