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三峡消落带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微结构变化特征
  • 项目名称:三峡消落带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微结构变化特征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1222
  • 申请代码:D0105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贺秀斌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能, 并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是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三峡水库的运行形成了面积达349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其中72%为土质消落带,因水位,水压变化消落带原有陆生植被将大部分消亡更新;土壤特性,特别是土壤孔隙、团聚体、微观结构等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研究拟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土壤结构特性进行动态定位观测,在消落带出露与淹没前后,沿海拔高度(145-175 m)采集系列样品进行颗粒、团聚体、显微结构和CT与电子探针扫描等测试。研究消落带土壤在长时间高压淹水与出露高温干旱交替变化条件下,土壤结构特性演变过程,阐明微结构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土壤侵蚀的关系,为认识消落带土壤生态功能、促进植被重建和防治土壤侵蚀等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三峡库区在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屏障和水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利水电梯级开发的重大工程,在防洪、发电、水资源保障、航运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应。同时,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对库区及流域生态系统、地表过程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并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强烈的水土流失、严重的面源污染和消落带生态退化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貌过程、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生态过程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其成为独特的景观单元,是水体与陆地重要的缓冲带,也是拦截泥沙、消减面源污染物的最后一道屏障。土壤是消落带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三峡水库的运行形成了面积达349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其中72%为土质消落带,因水位,水压变化消落带原有陆生植被将大部分消亡更新;土壤特性,特别是土壤孔隙、团聚体、微观结构等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研究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土壤结构特性进行动态定位观测,在消落带出露与淹没前后,沿海拔高度(145-175 m)采集系列样品进行颗粒、团聚体、显微结构、CT与电子探针扫描、磁化率和重金属等测试。研究了消落带土壤在长时间高压淹水与出露高温干旱交替变化条件下,土壤结构特性演变过程,阐明了微结构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土壤侵蚀的关系,为认识消落带土壤生态功能、促进植被重建和防治土壤侵蚀等提供理论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7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7 会议论文 2
期刊论文 101 会议论文 4 专利 5 著作 1
贺秀斌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