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是引起人类淋病的病原体,临床使用头孢曲松作为一线药物治疗淋球菌感染,但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头孢曲松耐药性一旦产生,淋病将面对临床治疗失败和感染复发的巨大威胁。本课题利用已有的中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络,收集中国14个监测点的淋球菌临床菌株及人口学资料,采用测序、统计学分析等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手段,寻找与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相关的penA基因多态性以及mtrR和penB等有协同作用的基因突变,利用转化等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基因操作,在敏感菌株中导入这些突变,在低敏菌株中弥补这些突变,通过转化前后头孢曲松敏感性的变化,验证penA基因突变以及有协同作用的mtrR和penB基因突变与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的相关性。本课题将揭开中国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新的一页,对于淋球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新药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eisseria gonorrhoeae;resistence;ceftriaxone;blaTEM-135;molecular epidemiology
本课题收集了中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络中10个耐药监测点2012-2013年期间临床分离得到的1257株淋球菌菌株及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监测点包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新疆,地域跨越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所收集的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如下头孢曲松耐药55株 (4.4%),大观霉素耐药3株 (0.2%),环丙沙星耐药1243株 (99.8%),四环素高水平耐药535株 (42.9%), 产青霉素酶486株 (39.0%)。通过测序和统计学分析等研究手段,我们发现了penA-A501T/G542S、porB-A102D、mtrR-H105Y这几个基因的特定位点突变与头孢曲松低敏或耐药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分子转化实验暗示还有其他与头孢耐药相关的分子机制。对收集菌株进行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结果显示,中国地区的优势菌株是ST2318以及ST1866,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流行簇同为ST1866,而西南地区为ST5062,华北地区为ST10290。大部分优势型别菌株对头孢曲松的MIC值呈正态分布,且集中分布于敏感值附近,说明我国淋球菌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还处于敏感状态,头孢菌素仍然适用于淋病的临床治疗,但是仍然需要持续监测。中国地区最主要的3个耐药流行簇为ST4539,ST1053,ST1424,与世界其他地区流行的耐药株不同。对6个监测点572株菌株blaTEM-135突变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突变体的比例远高于周边国家(泰国、日本),鉴于该突变体有可能进一步进化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超级淋球菌,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并持续监测blaTEM-135突变体在中国的流行状况。本项目的产出如下SCI文章2篇(IF分别为5.439和2.748),中文核心3篇(2篇已发表,1篇已接收)。项目承担者参加国际会议交流3次,国内会议交流6次(做分会报告3次,会议获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