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频频发生人们因误食野生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 我们调查发现导致中毒死亡的除主要由鹅膏菌属(Amanita)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外,红菇属中的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及相关种(密褶黑菇R.densifolia、稀褶黑菇R.nigricans)也是导致中毒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本研究项目拟应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剧毒蘑菇-亚稀褶黑菇及相关种的毒素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光谱(C谱、H谱及2D-NMR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分离制备红菇素单体标样和分析检测野生蘑菇子实体及中毒病人体液(血液、尿液、呕吐物)中该毒素的方法,初步探讨毒素成分的毒性毒理。为红菇属中的有毒蘑菇毒性鉴定以及中毒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从亚稀褶黑菇中分离纯化出了15个化合物,并进行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C谱、H谱及2D-NMR谱测定,根据光谱数据解析出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包括6个麦角甾醇衍生物、2个神经酰胺、2个甘油脂类衍生物、3个脂肪酸类、1个对羟基苯甲酸和1个D-阿洛醇。以上化合物在亚稀褶黑菇中都是首次分离得到。其中的2个麦角甾醇((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α,9α-tetraol (1)、(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 (2))具有细胞毒活性,是亚稀褶黑菇的毒素成分之一。同时为了对在形态上难以区分的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对采集于湖南隆回县和湘阴县的亚稀褶黑菇和采集德国的稀褶黑菇进行了ITS序列测定,通过DNAMAN软件比较分析表明在ITS区域中,不同采集地的亚稀褶黑菇以及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5.8S rDNA具有100%的同源性,而两侧ITS之间表现出种内和种间的多态性亚稀褶黑菇种内的差异少于2.5%,但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差异大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