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易损性及其灾变阈值
  • 项目名称:岷江上游山区聚落易损性及其灾变阈值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1164
  • 申请代码:D0102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丁明涛
  • 依托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山区聚落易损性是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核心内容,其灾变阈值是界定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环境影响强度的关键参数。以岷江上游典型的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期的SPOT5遥感影像资料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信息,分析评价不同类型山区聚落对泥石流灾害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结合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岷江上游山区聚落易损性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空间引力和潜能模型,界定山区聚落易损性的灾变阈值,明确山区聚落易损区的区划边界,为岷江上游地区及其他类似的泥石流灾害多发区聚落合理规划、选址与人口迁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结论摘要:

山区聚落易损性是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核心内容,其易损度值是界定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环境影响强度的关键参数。本研究在前人关于易损性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易损性V与暴露性E、社会应对力C和社会恢复力Re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了区域易损性的定量评价模型。同时,选择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在ArcGIS 9.3平台下,应用GIS格网技术和贡献权重叠加法,确定了人口密度、建筑覆盖率、经济密度、耕地覆盖率、道路密度、水电站影响范围、灾害影响区、监测系数、万人病床数、万人医生数、城市化率、人均GDP和劳动人口比重13个指标因子作为山区聚落易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GIS格网技术和贡献权重叠加法的易损性评价模型,进行山区聚落泥石流灾害易损性区划研究,获取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泥石流灾害易损度区划图,其高易损区和较高易损区面积分别为325.18 km2、818.21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2%、3.55 %,其灾害分布密度分别为2.15个/100 km2、2.08个/100 km2(均大于岷江上游地区的平均值),高和较高易损区的分布主要与水系形态和人口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其他3个等级的易损区分布面积较大,灾害分布密度较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中、低易损区处于社会经济待开发阶段,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而高和较高易损区的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类工程活动非常剧烈,因此对社会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诱发了较多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导致了该区域的易损度偏高。这与实际调研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该研究成果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岷江上游地区的聚落搬迁、人口再调整分布及其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本项目已顺利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完成预期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为后续的项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5 会议论文 2
期刊论文 23 会议论文 2
丁明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