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新型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
  • 项目名称: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新型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70973028
  • 申请代码:G03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刘晓星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东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表明,全球化下的金融运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有效性问题。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与全球化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存在一定的不协调,"一行三会"的机构型分业监管模式具有明显的监管局限性。本课题就如何顺应全球化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要求,适时地改革和完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效率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全球化下我国金融开放中的潜在金融风险冲击,利用金融博弈论和系统控制论方法建立同中国转型经济国情相结合的"全球化+混业经营+全面风险管理+金融业转型改革"的新型金融监管理论模型。融合风险和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从金融监管体系的运行系统、传导系统和支撑系统三个模块对我国新型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构建。最后从监管的成本收益、运行效果和压力测试等方面对新型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有效性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实施新型金融监管体系的方案。

结论摘要:

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表明,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运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有效性问题。我国目前实施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与全球化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存在一定的不协调,“一行三会”的机构型分业监管模式具有明显的监管局限性,不能适应金融业科学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的新形势,难以有效应对金融全球化的外部冲击。本课题就如何顺应全球化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要求,适时地改革和完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效率进行研究。本课题研究认为转变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首先需要实现监管理念的转变,即从静态监管理念向动态监管理念转变,从被动监管理念向能动监管理念转变,从分离监管理念向统一监管理念转变。结合全球101个国家金融业发展和74个国家金融稳定的数据, 分析了全球化挑战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影响因素,发现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一国的经济规模以及政府制定、执行和完善政策的能力,对一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会产生显著影响;与我国的现实选择不同,自从我国2003年实行分业监管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对实施统一监管模式变革的概率趋势日益明显。课题以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构为契机,运用动态系统控制论原理,变被动监管为能动监管,创新性地构建了分工合作、功能导向的立体系统化综合监管模式,以及该模式下的三大金融监管子系统传导系统、运行系统和支撑系统及其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实现风险为核心的激励与监管相容。课题基于金融稳定、金融发展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三大目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从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构建了衡量我国金融监管水平的金融监管指数评价体系。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互相影响力构建了我国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根据各市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利用CDF-信用加总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包括银行、股票、外汇、保险四大市场的我国金融压力指数测度模型体系。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金融压力指数FSI包含的未来宏观经济信息能够对金融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起指导作用。有效性检验表明,我国金融压力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日益敏感,来自我国FSI的冲击在滞后6 个季度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4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刘晓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