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酸(AA)事件后,如何对待那些确有疗效但含AA类物质的中药成了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马兜铃经"樟帮"蜜炙后肾毒性显著降低。采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马兜铃蜜炙减毒的物质基础及机理,可望为该类中药的安全应用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提供一个较好的研究示例。本项目基于代谢组学高通量、整体性的研究技术和研究思路,融合现代分析化学、中药学、系统生物学、化学计量学和毒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马兜铃和蜜马兜铃为研究对象,从药物作用的三个环节对其化学成分组、代谢物组和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代谢组学与药代动力学的整合研究,结合传统毒理学数据,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佐证,揭示化学成分-代谢-毒性之间的相关性,可望从整体上评价马兜铃和蜜马兜铃的肾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明确蜜炙减毒的的物质基础,整体阐明减毒机理,为有毒中药炮制减毒机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Aristolochiae Fructus;aristolochic acid;honey-frying;metabolomics;material basis
本项目基于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整合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和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手段,从化学、药动学和毒理学角度研究了马兜铃和蜜马兜铃的化学成分组、外源性代谢物组、内源性代谢物组和毒性参数的关系,探讨了蜜炙减毒的的物质基础及减毒机理。基本完成了计划研究内容,发表研究论文8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达到了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系统分析了马兜铃蜜炙前后化学成分组的变化,发现蜜炙后AAs的含量显著下降,极性组分有所增加。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 2) 以5个主要的AAs的含量变化为指标,优化了马兜铃的蜜炙工艺,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3) 建立了能反映中药整体特性的多成分药动学研究方法,从药动学环节探讨了马兜铃蜜炙减毒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实验发现机体对蜜马兜铃中AAs的吸收降低,但对马兜铃和蜜马兜铃中AAs的代谢和消除无显著差异。相关内容发表于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4) 采用传统毒理学方法,系统比较了马兜铃和蜜马兜铃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发现毒性随剂量而增大,蜜马兜铃的毒性显著低于马兜铃。相关内容优先发表于Biological & Pharmceutical Bulletin。 5) 建立了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发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探讨了马兜铃的毒性作用机制。实验提示马兜铃中的AAs有可能破坏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和功能,抑制三羧酸循环,使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肾损伤。 6) 综合化学、药动学、毒理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数据,我们认为AAs是马兜铃和蜜马兜铃中的毒性成分;马兜铃经蜜炙后,进入机体的AAs的总量显著降低,这就是马兜铃蜜炙减毒的物质基础;马兜铃经蜜炙后,AAs的煎出率降低,蜜炙能降低机体对AAs的生物利用度,这有可能是马兜铃蜜炙减毒的作用机理。本项目内容能为马兜铃及其蜜炙品的安全评价积累实验依据,为马兜铃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项目的实施与完成可望为含AAs中药的减毒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