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0906
  • 申请代码:C0901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曹秀菁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在我国早期母婴分离现象甚为严重,动物实验表明早期母婴分离可影响子代的认知功能,但这方面的人群研究极少,结论尚不明确,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是运用多种神经心理测验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等手段研究早期与非早期母婴分离分别对7~9岁和13~15岁儿童注意、记忆、思维、推理和皮层认知功能的影响,以非早期母婴分离为内对照,比较早期分离对不同年龄组认知功能影响的差异。鉴于早期母婴分离对学习记忆的生理机制- - 突触可塑性的影响至今未见国内外报道,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二是生理机制研究,即与人群研究相对应,建立相应的母婴分离大鼠模型,运用Morris水迷宫测定仔鼠在不同月龄时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用在位电生理方法记录海马的LTP、LTD等突触可塑性指标,研究早期母婴分离对仔鼠认知能力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本课题将人群研究与动物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果将更为科学、可信,对儿童认知水平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论摘要:

本研究为人群研究与动物实验机理研究的有机结合。人群研究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以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5所小学和4所中学所有学生为目标人群,通过自编家庭情况问卷获得其人口统计学特征、学习成绩及自出生开始因母亲外出打工与母亲分离的一般情况(包括分离时孩子年龄、分离累计时间、见面频率等)。根据母婴分离情况及配对要求,筛选出早期分离组、非早期分离组及对照组。采用持续性操作测验(CPT)、瞬时记忆力测验、瑞文推理测验联合型(CRT)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注意、记忆、推理和社会生活能力的评价;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抑郁状况和认知态度进行分析;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中学各组进行身心健康的评价。结果显示在小学生中早期及非早期母婴分离对其注意、推理及社会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尤其在较低母婴见面频率下尤为突出,而有较长的母婴分离累计时间的小学生注意、推理及社会生活能力均优于有较短母婴分离累计时间的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母亲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学生成绩优秀率低于无打工经历者。抑郁与认知态度和社会生活能力方面,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学生中脑力负荷后CPT总错误数为非早期母婴分离组最低,而记忆、推理能力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学习成绩方面,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性别为男生、家庭经济水平低和母亲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见面频率越低时,学生成绩困难的可能性越大。身心亚健康结果提示早期、非早期母婴分离组中学生躯体、身心亚健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无论是抑郁症状还是功能失调性状况,早期分离组都比非早期分离组和对照组更加严重。动物研究将新生Wistar大鼠出生后第2~9天每天与母鼠分离6小时定义为早期分离组;仔鼠出生后第14~21天每天与母鼠分离6小时定义为非早期母婴分离组;仔鼠出生后到断奶前与母鼠未曾分离定义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1月龄与3月龄时进行水迷宫实验和海马DG区LTP记录,研究不同分离状况对子代不同时期子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LTP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早期母婴分离组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大于早期母婴分离组及对照组,非早期母婴分离组的EPSP及PSLTP均小于早期母婴分离组及对照组,早期分离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这种现象在子鼠1月龄时最为明显。提示非早期母婴分离对低龄小鼠的认知及突触可塑性具有一定损害作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7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8 著作 1
曹秀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