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基于赵明辉教授领导的教育部临床肾脏病创新团队,2人为国家杰青、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近5年利用我国临床资源优势,在免疫炎症介导的肾小球疾病中做出如下成绩(1)提出我国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特点,发现补体替代途径活化参与发病机制;(2)发现天然抗GBM抗体,阐明自身抗体免疫学特性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3)提出少免疫沉积型新月体肾炎由不同疾病构成的观点;(4)报告了狼疮肾炎与特殊病理类型相关的自身抗体;(5)发现血清IgA1分子糖基化缺陷及其基因易感性与IgA肾病临床表型密切相关。近5年作为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79篇,其中11篇发表在本领域排名前5%的杂志,应邀为《Nat Rev Nephrol》撰写综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拟深入研究上述自身抗体的抗原决定簇、自身免疫性T细胞调控机制、补体活化和糖基化缺陷的IgA1沉积造成的免疫炎症效应。研究有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nti-GBM disease;IgA nephropathy;autoantibody;target antigen
目前在我国造成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的第一位病因是肾小球疾病,免疫炎症机制是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所在。本研究群体项目实施以来,群体骨干完成了计划要求的研究内容。同时,群体骨干紧密追踪国际前沿,随着课题的进展适当调整研究方向,在自身免疫性肾脏病自身抗体的抗原决定簇研究、补体活化机制的研究和IgA1分子异常糖基化及其在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自身抗体的抗原决定簇的研究方面,本群体确定了抗GBM抗体的线性抗原决定簇及其关键氨基酸基序,进一步针对P14的研究发现了关键氨基酸基序;确定了合并膜性肾病的抗GBM病患者的抗原决定簇的特点;发现在抗GBM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分子内的抗原表位扩展;发现抗MPO抗体与MPO的交互作用参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在补体活化及其途径在自身免疫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方面,本研究群体发现了抗GBM病的补体活化涉及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活化,其中旁路途径导致了肾脏损害的发生;明确了补体旁路系统活化在ANCA相关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重新评价了补体活化及其调节异常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糖基化异常的IgA1分子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研究方面,本群体进行了抗糖抗体的抗原决定簇的鉴定、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抗糖抗体产生的机制。本研究群体已经发表了标注本课题基金资助的SCI论文42篇,其中16篇影响因子大于5.0 (本领域前10%的杂志),两次应邀为Nat Rev Nephrol杂志撰写综述并介绍本研究群体基金的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