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多糖(BSP)既是中药白芨的止血活性部位,也是传统的制剂辅料。近年来,对BSP作为止血材料和缓控释载药材料的研究日益深入,但也暴露出其单独直接应用时止血较慢、载药性能不佳等不足,严重限制了BSP的实际应用。本项目通过疏水改性(hm)方法,考察hm-BSP分子结构与凝血/载药性能之间的关系,优选止血材料A和载药材料B;考察hm-BSPA流变行为,明确其"溶胶-凝胶"可逆过程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对体内外止血功能的意义;考察hm-BSPB分子自组装行为,明确其胶束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评价自组装纳米粒的体外载药和释药性能、体内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点;测试hm-BSP多途径给药的毒性。阐明hm-BSP的凝血/载药机制与性能,综合评价其作为新型多功能医药材料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期为基于BSP的产品开发奠定基础,积极探索改进和提升中药制剂传统辅料的新途径。
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hydrophobic modification;hemostatic agents;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liver-targeting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芨粗多糖(含量67.61%),以三氯乙酸法脱蛋白、纤维素酶法降解,并进一步醇沉分级获得3个分子量段的白芨多糖,并对其光谱特性和总糖含量进行分析。所得白芨多糖(BSP)经疏水改性,分别经优选工艺制得hm-BSPA和hm-BSPB,并进行了系统的性质表征和体内外评价。 hm-BSPA水溶液pH值略高于BSP,体外凝血性能不明显,但口服后能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且效果优于BSP,即BSP经疏水改性后的止血、凝血作用显著增强。急性毒性试验表明,hm-BSPA口服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600 mg?kg-1。 分别以十二酸、十六酸和十八酸对BSP进行疏水改性,所得产物以FTIR、NMR等进行结构分析。3种产物均能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球形、电中性的纳米粒,其临界胶束浓度和平均粒径随疏水链长增大而减小。其中hm-BSP-C18经小鼠静注的最大耐受量大于300 mg?kg-1,无溶血性,对HepG2细胞无毒。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hm-BSP-C18为载药材料,超声分散法制备载药胶束并优化处方工艺。所得载药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小于空白纳米粒,但仍为电中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31±0.05%,78.86±0.66%,体外缓释可达1周。DSC与XRD分析显示药物以分子状态被包载于载药材料中。载药纳米粒对HepG2 细胞的毒性显著强于水飞蓟素溶液,细胞对纳米粒摄取增强。小鼠组织分布实验表明,荧光物质及药物均在肝脏浓集。将该法拓展用于胡芦巴多糖,所得疏水改性衍生物同样显示出良好的自组装行为及载药和递药性能,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 疏水改性后的白芨多糖口服安全且凝血效果更佳;其自组装纳米粒具安全无毒、适宜静脉注射,具有良好的缓释和肝靶向性能。本研究为基于白芨多糖的新型功能生物医药材料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其他中药多糖功能辅料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