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汉代钾硅酸盐玻璃的技术起源和产地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项目将结合各种无损伤(PIXE、便携式XRF、激光RAMAN光谱)和破损(ICP-AES、SEM-EDS,Pb\Rb\Sr同位素分析)分析技术,按照考古学年代分期、考古类型学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出土的古代钾硅酸盐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特征,特别是具有产地特征微量元素、着色物质、制作工艺的研究。通过与印度、东南亚、东亚等地区出土古代钾硅酸盐玻璃的比较研究,东南亚与玻璃器物发展密切相关玉器(石器),以及丝绸之路上与中、外交流密切相关器物的研究结果,在我国南方地区与印度、东南亚等地区早期技术、文化、经济交流的整体考古学研究背景下,综合科技和考古学研究明确我国南方出土的古代钾硅酸盐玻璃的技术起源和产地。研究结果对于判断我国西南和华南等地其余成分体系古代玻璃的来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ancient potash glass;subgroup classification;making technology;provenance;archaeological research
项目结合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XRD、激光拉曼光谱、SEM-EDS、LA-ICP-AES、LA-ICP-MS等无损和取样技术,按照考古学年代分期、考古类型学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南方地区(广西、广东)、新疆、河南、吉林等地出土的汉、晋时期钾硅酸盐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特征,以及具有产地特征的微量元素、着色物质、制作工艺。结合主量组分CaO、Al2O3的含量以及微量组分Rb、Sr的比例,将我国各地发现的钾硅酸盐玻璃成功划分为三个亚类,并且探讨了不同亚类钾玻璃在亚洲各地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印度、东南亚、东亚等地区出土古代钾硅酸盐玻璃的比较研究,结合与玻璃器物发展密切相关玉器(石器),以及丝绸之路上与中、外交流密切相关器物的研究结果,在我国南方地区与印度、东南亚等地区早期技术、文化、经济交流的整体考古学研究背景下,综合科技和考古学研究明确了我国出土的古代钾硅酸盐玻璃的技术发展和产地多样性。项目研究了我国湖北、江苏等地出土的战国钾钙硅酸盐玻璃,并与我国汉晋时期的钾硅酸盐玻璃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二类玻璃在化学成分、器形特征、制作工艺、产地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另外,项目对我国新疆、广西、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古代钠钙和钾硅酸盐玻璃中的化合物着色剂/乳浊剂进行了确定.发现的锑基着色剂/乳浊剂包括CaSb2O6、Ca2Sb2O7、Pb2Sb2O7,锡基化合物包括PbSn1-xSixO3、SnO2,以及Cu2O等,并将其应用于古代玻璃时代和来源的判定。研究对我国新疆、广西、广东、河南发现的古代铅钡玻璃、钠钙玻璃等其他成分体系古代玻璃的来源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