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 项目名称: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60825407
  • 申请代码:F05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9-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王永生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 批准年度:2008
中文摘要:

主要从事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刊物上报道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有机及有机/无机复合发光研究中,为有机场致发光中的混合激发提供了大量有益实验依据。电子俘获材料研究中,建立了正电子湮没技术,吸收差等测量陷阱类型、及密度的方法,研究结论更新了以往对此类电子俘获材料机理的认识,为该项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申请者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长余辉蓄光材料等研发工作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所在行业有重要影响企业的认同。主持完成"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项目1项。在研主持"973"二级子课题项目一项,国防基础科研课题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一项,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网络版收录52篇,在SCI网络版中被他引61次;被工程索引网络版收录60篇。被ISTP收录10篇。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6次,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

结论摘要:

针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注入载流子不平衡问题,利用不同纳米棒薄膜表面生长有机层以及无机量子点掺杂有机发光材料两种方法实现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对纳米棒薄膜形貌、载流子输运特性以及纳米薄膜与有机层的接触势垒等影响发光效率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用波谷确定发光位相的方法,把ZnO纳米棒、ZnS纳米结构的场发射特性和加速特性引入到固态阴极射线器件中,有效提高了器件发光亮度;在ZnO纳米棒上直接制备有机发光层来代替P型ZnO形成异质结,在电激发下得到了ZnO的纯真空紫外电致发光。研究利用量子点改善器件载流子平衡,制作了混合量子阱结构器件,在不同驱动电压下实现了聚合物和无机量子点的集成电致发光。 研究了电场对放大的自发辐射的调制,设计了具有ITO和金属电极包覆三层聚合物光波导器件,通过调节电脉冲和泵浦光的信号同步,实现了电场对放大的自发辐射的调制。研究结果可用于增益可调光波导放大器、光信号的电调谐和电调光开关设计。在硫化物纳米晶/聚合物复合体系中观察到电双稳现象,并通过调节外加电场和纳米晶浓度获得了超过10^4的开关比,研究显示电场诱导电荷转移对器件的电双稳态特性影响较大,负微分电阻特性则是由于纳米晶表面的电荷俘获引起的。 研究了抑制场驱动下发光色坐标漂移的方法及原理。采用新型蓝光苯并喹啉发光分子掺杂获得在主体材料中的高效能量转移,综合设计功能层的能级结构、电荷传输通道,很好的抑制了场驱动下的发光色坐标漂移。将光子晶体的研究前沿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中,对低维结构限制下的胶体晶体自组装过程及光子晶体的发光增强与抑制行为进行了探索。 研究了石墨烯及新型石墨烯类材料的结构、能带和性能调控。深入探究新型石墨烯类材料不同的微观结构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通过优化材料结构来调控其基本物性,并对石墨烯类材料在光电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本项目资助下,获得200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表Organic Electronics等影响因子4.0以上论文4篇,Appl Phys Lett等3.0以上11篇,2.0以上28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5项;已培养研究生35名,其中博士生15名;进行国际交流20余人次。相关工作在克服无机发光和有机发光不足以及探索新的发光方法方面做出了诸多的理论和应用探索,开拓了获得高效电致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的重要思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4
  • 0
  • 8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9 会议论文 20 著作 1
王永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