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Ⅱ和Ⅲ型iVDPVs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复制过程中的动态改变
  • 项目名称:Ⅱ和Ⅲ型iVDPVs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复制过程中的动态改变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01303
  • 申请代码:H191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严冬梅
  • 依托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2005年中国安徽省报告了中国首例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排出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iVDPVs)病例,从该患者发病到病死期间收集的38份系列粪便标本中分离到38株Ⅱ型和16株Ⅲ型iVDPVs。本研究拟对这些iVDPVs的不同种群进行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选取部分Ⅱ型和Ⅲ型iVDPVs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来研究Ⅱ型和Ⅲ型iVDPVs不同种群的基因特征;同时从抗原特性和温度敏感性方面对Ⅱ型和Ⅲ型iVDPVs的表型特征进行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病毒种群的角度来分析Ⅱ+Ⅲ型iVDPVs在该免疫缺陷患者体内长期复制过程中的动态改变和进化路径,以及这种改变与iVDPVs长期在人肠道内生存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在该患者体内Ⅱ型和Ⅲ型iVDPVs能够长期共存并持续向外环境排出的机制。本研究将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脊灰消除后期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2005年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例患有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分离到II型和III型免疫缺陷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mmunodeficiency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iVDPV)。我们对该病例进行了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该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弓608天内分离到的38株II型和16株III型脊灰病毒进行了基因特征和进化的研究。该AFP病例经过丙种球蛋白资料但是II型iVDPV排毒直到患者死亡也未结束。相比之下,III型iVDPV在发病后一年停止排毒。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38株II型iVDPV的重组模式是S2/S1/S2/S3而16株III型iVDPV的重组模式是S3/S2/S1/S2/S3。38株II型iVDPV中除了F19, F20 和 F30标本中分离到的II型iVDPV外均在已知的减毒和温度敏感性位点发生了回复野毒的突变。16株III型iVDPV均在已知的减毒和温度敏感性位点发生了回复野毒的突变。噬斑结果表明II型iVDPV比III型有更广泛的基因异质性。基因进化分析表明II型iVDPV的感染来自于该患者第一剂服苗,服苗后7个月内病毒迅速分化成4个主要的分支,这些分支在患者体内共循环。相比之下,III型iVDPV的进化路径没有II型复制,III型iVDPV严格遵循一个主要的进化路径,III型iVDPV初始感染据估算应该在II型脊灰病毒感染后1年。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例iVDPV病例。同时,这也是全球首次对II和III型iVDPV共感染的报道,此研究对不同血清型脊灰病毒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长期共存进行深入探讨,II型iVDPV较III型有更广泛的基因异质性和更复杂的进化路径可能是II型iVDPV在患者体内较III型存活时间更长的原因。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严冬梅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