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亲属关系的表征与加工机制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多层次交叉;而当前对亲属关系表征的脑机制研究更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新热点问题。本项目在传统的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亲属关系词表征的基础上,结合外显和内隐加工的实验范式,以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种语言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的成人与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ERP、fMRI、fNIRS与行为学相结合的多种技术手段,试图系统的研究并阐明亲属关系及其语义表征的神经机制以及儿童亲属概念习得和发展的规律,并建立起相应的认知与脑模型,从而为亲属关系表征的心理学和认识神经科学研究在生物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申请人系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与项目有关工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项目实施依托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在学术、队伍、研究平台等方面提供有力保证
cognitive neuroscience;kinship;Cognitive linguistics;cross-cultural;functional neuroimage
在自然界中,亲属关系是联系种族个体之间的最强纽带。在人类社会中,亲属关系也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最紧密的联系纽带,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最基础组成部分。研究亲属关系的表征和加工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往的研究多局限在行为层面,国际上关于亲属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也多集中在亲属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异同比较上。 不同于此,我们采用多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和多种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从跨文化比较和性别差异两个独特的角度研究了亲属关系表征的脑机制。采用独创的实验范式,我们的研究发现由于中文亲属关系词的精确表达特性,中文被试和英文被试相比在判断较复杂的亲属关系时,需要更多的工作记忆,注意和距离表征加工,表现在更强的额叶与顶叶活动和功能连接上。而男性的确相较于女性在儿童面部相似性检测中有优势,表现为不同脑区的事件相关脑电位的不同成分。这些结果直接支持了男性进化出对面部相似性线索更敏感,因此支持了父亲不确定性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