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属植物药用部分为叶,其主要药用成分为芦荟素蒽醌化合物,具有医药、保健和美容功效。以往的研究偏重植化、药理、临床、栽培和加工,而对其结构和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缺乏系统研究。申请人通过启动研究,分析其茎、叶的结构特点,从结构和化学结合确证了该属植物体内的含芦荟素结构。本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用细胞化学和电镜技术,重点研究芦荟素结构的发生、发育及在此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芦荟素类物质的产生部位、
芦荟属植物叶为其药用部分,芦荟素类物质是其主要药用成分。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技术相结合,对该属植物叶内的含芦荟素结构的超微结构及不同种和同种不同叶龄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 通过叶的发育解剖和组化研究,确证其维管束内大型韧皮薄壁细胞是贮存芦荟素的结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芦荟素由叶的同化组织细胞的质体内合成,经质外体途径运送到大型薄壁细胞中贮存。2. 通过同一芦荟植株不同叶龄叶的比较研究表明,随着叶龄的增长,维管束的密度降低,含芦荟素细胞的体积缩小,同化组织细胞内叶绿体逐步衰老,从而芦荟素含量降低,为此,植株上部的成熟叶应为其最佳采收部位。3. 通过芦荟属不同种植物叶的比较研究表明,叶片内同化组织的厚度、维管束的密度、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大小数目与其芦荟素的含量呈正相关,可以作为选育优良芦荟种类的解剖学指标,并在所研究的41种芦荟中初步筛选出7个优良种。以上研究结果,从超微结构水平上阐明了芦荟属植物叶中芦荟素的合成部位,转运途径和贮存场所,并总结出在芦荟的个体发育及不同种类中含芦荟素结构的变化规律与芦荟素含量的关系,为芦荟属植物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