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时相的表观遗传学、功能磁共振研究和早期预测模型
  • 项目名称: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时相的表观遗传学、功能磁共振研究和早期预测模型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1291
  • 申请代码:H092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苏林雁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中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儿童双相障碍(BD)共患病及复发率高,严重影响儿童正常发育,带来更多心理社会问题, 需要早期诊断和干预,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本研究收集18岁以下BPD患儿150例,对照100例,进行诊断、评估(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应激)、神经心理测验、家系调查;访谈既往ADHD、焦虑、抑郁患儿各100例,了解共患BD率,建立BD的早期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提供依据。采集100例BPD发作期、缓解期血标本进行表观遗传学试验,其中转相者预计30例,采血比较同一患者在躁狂相、抑郁相、缓解期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以及与应激的关系。用功能磁共振观察任务态和静息态50例,比较躁狂相、抑郁相、缓解期影像学变化,其中转相者预计15例再次扫描,探讨同一患儿不同临床相的情绪调节环路。探讨BD情绪两极变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结论摘要:

中文摘要 儿童双相障碍起病年龄小、功能受损严重,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改变或阻止由于疾病慢性化导致的认知受损和脑结构损害,国内外研究不多。本课题进行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时相的表观遗传学、功能磁共振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进行。(1)采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及对照组共95例,进行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躁狂期、缓解期磁共振研究,包括脑结构、弥散张量成像、任务态以及静息态(ReHo、ALFF)及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及对照组静息态磁共振(ReHo)研究;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3D结构磁共振、DTI、静息态研究。比较一致的发现双相躁狂患者腹侧-情感和背侧-认知环路异常;双相抑郁涉及额叶- 边缘系统环路及纹状体环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脑结构和脑功能的损害比不伴者更严重和广泛。(2)儿童双相障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总体甲基化差异的研究,躁狂相和缓解相患者DNA甲基化水平增高,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3)双相障碍相关问题的研究a.广泛性焦虑障碍青少年32例,进行磁共振事件相关任务、静息态 (ALFF) 和功能连接分析,发现与大脑背侧注意网络、额顶叶执行控制网络、显著性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功能异常有关。b.中性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研究招募301名志愿者,采用问卷调查,追踪3次发现消极和中性事件可以预测无望抑郁症状的变化。c.孤独谱系障碍研究针对超过200名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量表研究发现其语言能力可以按词汇表达水平分为不同亚型,而其语言理解的受损程度重于语言表达,同时语用比语法受损更严重。共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13篇,国内核心期刊13篇。出版专著一部(儿童精神医学),毕业博士生8人,硕士生1人。举办全国会议2次,参加国际会议9人次,发言6次,展版6次,获奖4次;参加国内会议7人次,发言7次,获奖3次;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学术交流1人。本研究是第一个采用静息态(ReHo,ALFF)方法对儿童青少年不同发作时相(躁狂期、抑郁期,缓解期)的研究,提示ReHo、ALFF异常可能是青少年躁狂发作的状态标记。对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躁狂期、抑郁期、缓解期、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系列研究为阐明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7
  • 16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4 会议论文 1
苏林雁的项目
期刊论文 68 会议论文 32 获奖 14 著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