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普安银鲫卵黄的消化与消化系统形成的研究
  • 项目名称:普安银鲫卵黄的消化与消化系统形成的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160527
  • 申请代码:C1901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姚俊杰
  • 依托单位:贵州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采样形态学、生化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天然雌核生殖普安银鲫为材料,研究鱼类卵黄在胚胎期和卵黄囊仔鱼期的消化吸收过程,它在形态、含量和组成上的变化;探究卵黄营养在水解酶的参与下,为各个时期,特别是器官形成期提供营养组分的规律。结合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过程,探究其具有生理功能的状况。比较研究普安银鲫在雌核生殖和两性生殖方式下,其消化系统形成与卵黄消化的相关性。通过研究,揭示鱼类卵黄的消化利用规律,消化系统在形成中形态和功能的特征,丰富鱼类发育生物学知识,同时为生产上普安银鲫的繁育提供理论指导。

结论摘要:

普安银鲫是在贵州高原特定环境里自然形成的一个天然雌核发育的鲫鱼类型或种群,具有许多优良性状,但面临资源匮乏、种群衰竭的趋势。通过项目的探究,较为系统的获得了普安银鲫自受精卵到孵化后的外源营养阶段早期发育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消化系统为主的组织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认识了其卵黄营养期的主要生化组成、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卵黄营养的消耗利用规律。首次认识了鱼类中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酯酶、肝脂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I这五种脂质代谢关键酶在卵黄营养期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本研究丰富了对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的较多认识,也促进了普安银鲫的资源保护及生产上的应用。普安银鲫原肠胚的中内胚层细胞团,是原始器官的原基。内胚层板细胞逐渐向中部聚集形成内胚层索,胚胎发育至45h左右,出现腔隙形成肠管。消化系统由前、中、后肠组成,52h左右可见管壁简单,管腔明显。至胚胎孵化时,前肠分化成食道和胃,中肠同前、后肠相通,后肠末端形成肛道。消化腺肝脏呈囊状,尚未发育完成,肛道也未连通。孵化后1-2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较大,2日龄仔鱼消化道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逐渐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肠和肝脏等;5日龄以后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消化管加粗,肠内有食物残留,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形成。受精卵期水份、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8.14%、14.66%、3.92%、2.45%、0.83%。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胰蛋白酶、脂肪酶、胃蛋白酶、纤维素酶5种消化酶各自出现不同的变化模式,淀粉酶活力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其它四种酶活力均呈升高趋势。在成熟卵中已具有5种脂质代谢关键酶FAS、ACC、LPL、HL和CPTⅠ活性;5种酶活性在早期发育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原肠期时酶活性出现一个显著升高点。ACCα、FAS、LPL和HL基因在成熟卵中已经开始表达,随早期发育的进行4种基因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原肠期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15g/L葡萄糖溶液和30mg/L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均能诱导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ACCα、FAS、LPL和HL基因mRNA的表达。ACCα、FAS、LPL和HL四种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其对应酶的酶活性变化趋势趋于一致,这四种酶的活性变化与早期发育中消化系统的发育呈正相关。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7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姚俊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