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传统的生态学野外调查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应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几个树种(拟赤扬、枫香、川灰木、大头茶、栲树和薯豆)幼苗的生长、叶特征及光合、蒸腾、荧光等生理生态指标等对不同光环境(空旷地、不同大小的林窗及林下)的响应与适应特征,以及这些幼苗在不同光环境下对变化光的响应与适应特征等。一方面,本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常绿阔叶林优势种苗期的生理需求和生态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对不同光环境及变化光的响应与适应特征,也有利于在个体层次上揭示常绿阔叶林的林木更新、群落动态与演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此外,本项目有利于确定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所需的最适林窗大小,可以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我国常绿阔叶林的生态采伐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功能组植物可以分为落叶阔叶树种(如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灯台树等)、常绿阔叶先锋树种(如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川灰木Symlocas stechuedsis、荷木Schima superba、小叶香樟等)和耐荫种(如栲树Castanopsisi fagesii、猴耳环和薯豆Elarocarpus japonicus等)。通过野外调查,选择三个不同的光环境(林窗、林下和旷地等);然后,结合传统的生态学野外调查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应用其他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分析了这些不同功能组树种幼苗的生长、叶特征、光合、蒸腾、荧光等生理生态指标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特征。通过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首次初步发现了落叶阔叶树种与常绿阔叶树种在适应不同光环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落叶阔叶树种一直存在于常绿阔叶林中的根本原因。这些发现可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对我国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