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71102147
  • 申请代码:G0204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文鹏
  • 依托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自从"安然"等一系列非伦理行为事件爆发后,如何干预非伦理行为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如何抑制单个个体的非伦理行为,而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和蔓延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采取实验、问卷调查、案例等多种方法,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探讨个体初始化的非伦理行为是如何导致集体实施非伦理行为的,重点研究个体社会地位和团队工作互赖性的调节作用;(2)探讨集体非伦理行为对焦点个体的影响,重点研究从众心理和道德同一性的中介机制,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传统性的调节机制;(3)探讨上述两种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的干预策略。本项目将深入研究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丰富团队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我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结论摘要:

该项目主要是探讨了个体的非伦理行为及其在团队(包括组织)中的社会互动。基于非伦理行为个体-情景交互的观点,非伦理行为的形成包括三个方面坏苹果(bad apple)、坏木桶(bad barrel)和坏问题(bad case),它们分别指影响非伦理行为的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以及行为本身特征。本项目对这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考虑到项目的现实应用型,项目申请者及其团队也对一些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因此,本项目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展开第一,非伦理行为实施个体特征研究,主要关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个典型特征;第二,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例如,分别对同事、伦理型领导、导师等可能影响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第三,特定(非)伦理行为的研究。例如,我们分别对科研不端行为、揭露行为、腐败行为等具体非伦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四,从组织策略上探讨了非伦理行为的形成及治理。这些组织策略包括绩效考核目的、薪酬等。通过过去三年的研究,本项目团队共发表论文14篇,其中包括1篇SSCI,3篇基金委认定的A类期刊。此外,还有5篇论文正在投递和审稿过程中。另外,出版专著1部,参加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邀请境内外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总体而言,该项目完成过程较为顺利,达到甚至是超过了申请时提出的计划与目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7
  • 1
  • 0
  • 0
  • 1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文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