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浸润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转化——尖锐湿疣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 项目名称:浸润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转化——尖锐湿疣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2667
  • 申请代码:H1910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曹育春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免疫逃逸是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后复发的根本原因。迄今为止,其逃逸的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在CA疣体内聚集而介导免疫抑制;同时在疣体内还伴有众多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φ)。尽管DC和Mφ在清除病原体过程中发挥正向免疫应答作用,但文献提示Treg可塑造它们成为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亚细胞类群。基于此,在本项目中我们提出假设受尖锐湿疣局部微环境的影响,DC和Mφ从正常抗病毒状态转化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类群,从而促进HPV感染的免疫逃逸;Treg可以诱导DC和Mφ向免疫抑制方向发展。本课题以DC和Mφ为重点,对CA微环境中DC和Mφ分布、免疫表型、功能演变等过程展开深入研究,并探讨它们与Treg的相互影响,从新的角度阐述CA免疫抑制的机制,有望为防治CA的复发提供新的临床治疗策略。

结论摘要: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免疫逃逸新途径微颗粒介导的HPV感染巨噬细胞。方法1. 从尖锐湿疣组织(CA)中提取的微颗粒和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的巨噬细胞共培养,收集培养后的巨噬细胞并提取上清液中的微颗粒,上清液中提取的微颗粒再与新分离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如此进行四次共培养,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每次共培养的巨噬细胞基因组中是否存在HPV-DNA;2.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与微颗粒共培养的巨噬细胞是否被染成棕黄色;3.电镜观察与微颗粒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其核内是否含有HPV病毒颗粒;4.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观察与微颗粒共培养后,巨噬细胞可否吞噬尖锐湿疣组织来源的微颗粒及微颗粒中是否含有HPV病毒颗粒,巨噬细胞吞噬微颗粒后是否与溶酶体结合。结果1. RT-PCR方法检测结果每次(共四次)巨噬细胞与微颗粒共培养后,其基因组中HPV6/11-DNA表达均为阳性。2.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与微颗粒共培养的巨噬细胞中HPV染色呈棕黄色阳性反应。3. 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微颗粒共培养的巨噬细胞其核中存在HPV病毒颗粒。4.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荧光染色后,绿色的巨噬细胞中含有红色的微颗粒,红色的微颗粒中则含有绿色荧光染色的HPV;巨噬细胞中红色溶酶体与绿色微颗粒未见结合。结论1. HPV可通过微颗粒的方式感染巨噬细胞。2.巨噬细胞感染HPV后还能产生并释放新的含HPV的微颗粒。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曹育春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