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角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份,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其几丁质外壳可大量保存在沉积物中,且相当部分可鉴别到属甚至种,从而成为有效的古湖沼学指标。近几十年来,洱海和滇池的部分湖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由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的转化。本研究拟以洱海和滇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草、藻型湖区和草-藻过渡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分析,获得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枝角类的群落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钻孔中的枝角类微化石,结合沉积测年和沉积钻孔中其它化学指标如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的分析,重建洱海、滇池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和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环境变化特别营养水平、鱼类结构和沉水植物覆盖度的变化资料,探讨枝角类群落演化对湖泊生态系统转型过程中相关生物群落和水体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及评价依据。
Cladocera;Lake Dianchi;Lake Erhai;Ecosystem regime shift;
枝角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份,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其几丁质外壳可大量保存在沉积物中,且相当部分可鉴别到属甚至种,从而成为有效的古湖沼学指标。近几十年来,洱海和滇池的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由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的转化。本研究按照项目申请书设定的内容,完成了研究计划。研究发现在洱海中随着营养盐的增加,特别是90年代时,水体由贫营养状态变成中营养状态时,洱海中的枝角类的丰度明显增加;大型浮游动物水溞(Daphnia spp.)的休眠卵卵鞍大小与银鱼的数量呈反比,说明其对银鱼的捕食压力有明显的响应;在数量最多的象鼻蚤属中,第一触角为直的类群与第一触角为弯曲的类群的数量之比的变化与溞属休眠卵的大小呈明显不同的变化规律,说明银鱼数量增加时,对于象鼻蚤的捕食者无脊椎动物的捕食压力增加,从而引起第一触角为弯曲的类群的相对丰度增加;在洱海中,依赖于沉水植物生境的枝角类的物种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洱海中沉睡植物的变化过程。在滇池的研究中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喜好富营养生境的枝角类的丰度逐渐增加,沉水植物的消失导致了依赖于沉水植物生境的物种的消失,水溞的卵鞍在银鱼引入后直径变小,表明银鱼引入后对水溞的捕食压力大并导致了其个体变小,随着银鱼数量的减少,水溞的卵鞍在银鱼引入后直径又有所增大。本研究表明了在滇池和洱海中,枝角类微化石能较好地反映了历史时期水体中的枝角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枝角类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能很好地反应湖泊转型过程中的环境因子变化过程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