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和收入差距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转变,导致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人群出现"结构分化" 户籍制度及其附加的福利使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具有不同的"身份";体制变革和用工制度设计的原因使企业内同时存在"正式"员工、"聘用"员工和"临时工"等多种"身份"员工。"身份"不同,寻找就业时很可能被区别对待,在行业进入和岗位获得方面受歧视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不同身份人群间的工资差距扩大。从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入手,本项目试图分析"同岗不同酬"现象的产生原因、运行机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外来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的研究,本项目试图分解出市场和制度因素对城镇本地与外来劳动力工资差距的贡献。此外,我们还将分析非正规就业状况、效果和影响因素,考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和影响因素。
economic transition;wage determination;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employment opportunity;institution comparison
在20世纪末剧烈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城镇化及其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动这一长期存在的背景。除了记录这个时期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之外,更重要的是试图理解驱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平等程度快速加深的结构性原因。研究转型期间不同“身份”人群的就业机会差异和工资决定机理是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本研究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实证研究工作。通过构建不同身份人群的工资函数、估算工资差距/工资不平等变动的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另一部分是政策研究工作。比较研究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异同,并探讨了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规范管理问题。通过细致的实证研究工作,我们重点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转型期中国城镇工资结构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转型期中国城镇经历了快速的工资不平等的攀升,最主要的变动发生在1992-1994年间。教育回报率快速上涨是工资不平等增长的重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隔离有关的各因素的综合影响一直都是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二是行业间收入差距特别是对垄断因素的量化研究。从行业租金值随时间的变动来看,经济转型期排序上升的是金融保险业、教科文广电综合技术服务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这3个行业,排序下降的是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1990-1995年间,行业工资差距中被解释部分所占比重从47.5%小幅上涨到54.7%,而2000年这一数值攀升至74.9%,很可能是流动障碍减弱或者准入限制放宽的结果。三是对年轻人相对工资上涨原因的研究。发现,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带来的需求增加是解释了年轻人相对工资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而行业租金和所有制租金的变动对年轻人相对工资上涨影响不大。在考虑组织特性对工资决定机制的影响时,我们对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比较研究得到了有关政策研究部门的大力支持,得以开发分析涉密的政府内部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政策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部委层面的肯定性批示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