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Hexamerin基因家族在飞蝗型变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项目名称:Hexamerin基因家族在飞蝗型变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0407
  • 申请代码:C04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宪辉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以我国重大农业害虫- - 飞蝗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期结果,针对两型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Hexamerin家族,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和鉴定其在飞蝗型变中的调控机制。基于自主开发的OligoDNA基因芯片技术,经大规模筛选发现Hexamerin家族在两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利用定量PCR、Western杂交、RNAi干扰等技术,阐明Hexamerin基因的时空表达、应激表达和干扰表达模式。用RNAi干扰与行为学、生态学等技术相结合,揭示Hexamerin基因与"型"相关的功能。拟回答Hexamerin如何参与了飞蝗型变过程,其在型变中的具体功能是什么,以及Hexamerin基因和其他调控途径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从而阐释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

结论摘要:

飞蝗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是蝗灾爆发的关键步骤。飞蝗型变涉及到多个表型,其分子调控机制相当复杂。基于任务书的内容,本项目顺利完成预订目标并进行了适度拓展。针对Hexamerin家族,我们分析了不同Hexamerin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发现Hexamerin家族不同成员的时空表达模式和对保幼激素的反应是不同的。RNAi干扰实验表明Hexamerin基因可能参与了飞蝗发育速率的调控。此外,我们通过基因表达谱、代谢组结合行为学、RNAi干扰技术,发现化学感受蛋白(CSPs)、Takeout、转座元件I因子、肉碱类代谢物等在飞蝗行为或者神经可塑性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些工作揭示出飞蝗散居型和群居型行为和发育差异的分子机制,为蝗灾治理的药物靶标分子筛选提供了可选目标。本项目共发表SCI论文8篇,国内核心一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王宪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