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DSS、GALAX、2MASS和UKIDSS等多波段测光资料,比较不同观测倾角的旋涡星系的光度函数,考察尘埃消光对光度函数的影响,并且根据特征星等随倾角的变化,讨论尘埃在盘上可能的分布模型。用紫外到近红外不同波段的消光的变化来限制尘埃的消光曲线。对利用SDSS光谱获得的单个(individual)星系的消光值(如Az、Av等等)进行分析与评估,正确估算其测量误差;同时,对光度函数的形式和解算方法进行拓展,使之可以引入单个星系光度的观测误差(包括尘埃消光的误差),从而直接测量"内禀"的光度函数。尝试综合利用光纤光谱和多色测光资料,同时拟合星系的结构、星族与尘埃,并构建样本,直接讨论星系的(恒星)质量函数。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同颜色、不同形态、不同环境等各种"条件"下的星系光度函数或质量函数。
galaxy;multi-band photography;luminosity function;dust;extinction law
利用SDSS、2MASS和UKIDSS等光学到近红外的多波段的测光资料,比较了不同观测倾角的旋涡星系子样本的光度函数,发现其特征光度与倾角存在明确的关联,倾角越大(侧向)旋涡星系的样本,光度越暗。而且这种变暗的程度随波长的增加而变小;同时,我们还讨论了消光随倾角变化的经验模型。利用光学到近红外不同波段的消光的变化,很好地对消光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它可以很好地用指数形式进行拟合,并给出了最佳拟合值,n~-1。利用统计的方法讨论了旋涡星系盘的厚度,得到盘标高与标长之比的平均值约为0.12。利用不同倾角的子样本,从统计上讨论了恒星盘和吸积盘之间关联,发现它们的方向是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平均夹角约为30°。这为研究星系中央黑洞及其吸积盘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线索 对SDSS中最近邻的16000多个星系,我们还仔细测量了其面亮度轮廓,并且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对近邻的Virgo和Fornax星系团的星系研究了它们的球状星团及颜色梯度。另外,对太阳附近的5颗L型褐矮星,研究了其视差和基本物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