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被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缺血性卒中防治药物,但我们通过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发现,使用和未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第一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1%。这一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增加了颅内出血的风险。跨国研究也观察到,中国人服用阿司匹林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白种人。遗传药理学证实,不同人种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差异显著,这种差异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有关。这些结果均表明,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颅内出血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基于这一考虑,本课题拟对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的10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将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分为颅内出血和无颅内出血组。同时检测血小板功能相关的多种基因(COX-1、P2Y和 GP Ⅲ等)多态性,以分析这些基因多态性与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颅内出血之间的关系。通过该研究,有望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以降低阿司匹林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率。
hemorrhage;aspirin;stroke;gene;polymorphism
阿司匹林是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的缺血性卒中防治药物。但是我们通过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发现,使用和未使用阿司匹林的卒中患者第一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1%。这一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增加了颅内出血的风险。跨国研究也观察到,中国人服用阿司匹林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白种人。遗传药理学证实,不同人种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差异显著,这种差异可能与基因多态性有关。这些结果提示,卒中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颅内出血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基于这一考虑,本课题组对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的974例使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纵向追踪研究,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颅内出血组和无颅内出血组。同时检测血小板功能相关的多种基因(COX-1、P2Y和 GP Ⅲ等)的多态性,以探讨这些基因多态性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颅内出血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第一年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70%。对COX-1、P2Y和 GP Ⅲ等基因的多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发现P2Y1基因 C893T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者颅内出血发生率较CC型高(HR =9.143,95% CI1.841-45.415, P = 0.001),其他位点未发现与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经多因素调整,发现P2Y1基因 C893T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者仍是影响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HR = 8.332, 95% CI: 1.665-41.697, P =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