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全面加速期,严峻的人口压力、空间冲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反映了我国农村存在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本项目基于系统科学和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以农户的居住、消费、就业和交往等空间行为为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内生变量,以量化实证研究和有选择的实地经验研究为依据,借助行为科学和人地关系理论的规范分析,构建一个合理的"行为- - 环境"驱动模型,揭示农户空间行为变化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RS-GIS等现代地理技术,描述乡村人居环境不同演化阶段的信息状态和特征,并对此进行经验和数理检验,建立地理学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机制和人居模式。本项目旨在营造适宜性的乡村人居环境和理想的行为空间,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理论提供重要参数。
household spatial behavior;rural human settlement;evolutionary mechanism;optimized path;
本课题以人地关系学为理论指导,紧密结合国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前沿课题和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主要领域,并以中部丘陵地区为主要类型区,研究转型期农户空间行为变化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问题。首先,从制度约束和行为变迁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理论框架,即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考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外部维度就是国家制度约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在国家制度主导下发展的,诸如农村土地、宅基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农村政治经济等制度的转变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质量等密切相关;而内部维度就是农户空间行为,即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生变量,包括农户的居住、就业、消费和交往等空间行为。由此可见,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在于制度约束和空间行为变迁的耦合作用,二者的耦合作用机理主要是制度安排(或变迁)通过影响农户居住、消费、就业和交往等空间行为,最终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演变。 其次,从横向上考察了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的制度约束、行为响应和建设路径。从纵向上考察了典型村庄在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其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RS-GIS等现代地理技术,描述乡村人居环境不同演化阶段的信息状态和特征,并对此进行经验和数理检验,建立地理学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机制和人居模式。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农户空间行为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及其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的空间问题一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我们给予反思和调整。自本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认真执行项目计划,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概念、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动力机制、农户空间行为调控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等研究,先后在《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学报》、《资源科学》等地理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较好地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