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基于MR阻尼器的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控制研究
  • 项目名称:基于MR阻尼器的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控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50908231
  • 申请代码:E0805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杨孟刚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中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纵飘体系桥梁纵向刚度小,在日常行车和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主梁纵向位移,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性能,给桥梁维护带来相当的困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常用的弹性索和粘滞阻尼器)只能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MR阻尼器具有阻尼力范围实时可调的优良特性,可以兼顾车振与地震的不同要求,实现双重控制功能。本项目拟在提出的宽频带MR阻尼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纵飘体系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混合控制系统,编制有限元仿真分析与控制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仿真控制研究,获得日常行车和地震作用下MR阻尼器的减振/震效果与规律,优化控制参数与算法,实现被动减振和半主动减震之间的自动转换;开展单自由度系统和实桥缩尺比模型减振/震试验研究,验证仿真分析结果和系统的有效性。项目研究将形成一套桥梁结构减震(振)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可解决柔性大跨度桥梁结构体系设计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工程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结论摘要:

纵飘桥梁允许主梁纵向运动,其纵向振动周期较长,在地震和制动力作用下能有效减小结构内力;但因其纵向刚度较小,在制动力和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主梁纵向位移,对桥梁结构的工作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MR阻尼器具有能耗少、出力大、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阻尼力连续顺逆可调及控制方便等优良特性,本项目基于MR阻尼器,开展了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控制研究。首先,根据RD1097型MR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滞回模型,该模型的阻尼力与位移、速度曲线和试验曲线均拟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克服了已有参数化模型精度不高、参数复杂和不易识别等缺点,且能满足宽频带减震控制的需要。其次,以佛山平胜大桥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MIDAS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模型简化。建立了平胜大桥车辆制动力模型,采用影响矩阵法和正交试验法,对粘滞阻尼器和摩擦摆支座组合方案进行了减振分析,获得了最优参数;对采用MR阻尼器的7种控制工况进行了仿真,得出Passive-on控制为车辆制动力下的期望控制。通过对实桥地震波、EL-Centro波和Takochi-oki波等3种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减震控制分析,综合减震效果和所需能力的多少,得出基于模糊理论的半主动控制为地震荷载下的期望控制。以加速度变化率为阀值,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基于MR阻尼器的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混合控制系统,并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将该系统应用于实桥的减振(震)仿真分析,在合成的外干扰力作用下,混合控制系统的减振(震)效果优于其它控制算法,减振(震)效果显著。最后,基于dSPACE实时仿真控制系统,开展了正弦激励、El-Centro波、Taft波以及实桥地震波下的减震试验,7种测试工况的试验结果表明,MR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结构在随机地震动下的位移响应;仿真分析和实测时程曲线较吻合,说明提出的MR阻尼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提出的减振(震)控制系统仿真结果是可信的。本项目研究成果为大跨度纵飘桥梁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减振(震)措施,为此类桥梁的抗振(震)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2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0 会议论文 3 专利 2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3 著作 1
期刊论文 9 会议论文 9 著作 1
杨孟刚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