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理、暴露水平及区域风险研究
  •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理、暴露水平及区域风险研究
  •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 批准号:40332023
  • 申请代码:D03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郑明辉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通过对典型POPs高风险区域暴露水平的探查,研究我国典型水生食物链中二恶英类POPs的生物传递与放大规律, 揭示复合污染特征。现场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研究POPs水生态系统中的积蓄、降解、代谢等环境生态学效应,通过多种环境遗传分子毒理学试验结合相关三维定量分子构效估测理论方法,研究确立POPs的环境雌性化效应等污染分子生态毒理学的环境安全性评估理论方法。构建基于EQC模型和Fugacity模型的二恶

结论摘要:

洞庭湖地区曾大量施用五氯酚钠灭钉螺,五氯酚钠中的杂质二恶英类也随之进入环境,早期研究表明洞庭湖地区是我国二恶英类污染严重地区。本项目在洞庭湖地区采集测试环境和生物样品200多例,采集人组织样品100多例,认识和发现了洞庭湖地区二恶英类污染特征,评价了二恶英类暴露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大量环境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地区环境中二恶英类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植物对二恶英类传输规律研究表明,土壤中的二恶英类极难通过植物根系传输至植物体内。多种鱼类、鸟类和鸟蛋的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富集系数与生物食性、脂肪含量等相关。洞庭湖地区生活的8种主要鸟类鸟蛋TEQs的浓度均低于无效应浓度,即目前鸟类体内二恶英类残留量对鸟类生长无显著影响。该区域母乳和血液样本研究没有发现具有统计规律的二恶英类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复合暴露实验表明五氯酚和八氯代二苯并二恶英无明显的复合毒性效应。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洞庭湖地区历史上二恶英类污染由洪水的稀释效应得到有效化解,目前洞庭湖地区已不是暴露高风险地区。本项目目前已发表SCI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4篇,国内核心刊物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1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郑明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