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非连续岩体锚杆抗剪“导轨作用”力学机制的研究
  • 项目名称:非连续岩体锚杆抗剪“导轨作用”力学机制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0978251
  • 申请代码:E0806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宋宏伟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在保障重大工程稳定性和安全、防灾减灾中,锚杆和锚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锚固机理仍急需弄清。对锚杆在滑坡、深基坑和隧道等应用中的横向作用,国内外研究重点多在锚杆提高岩体强度上,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对锚杆与非连续岩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多。申请人研究发现,加锚非连续岩体受到剪切时,锚杆与岩体相互作用,存在使岩块分离的力学现象,即"导轨作用"负面效应,这加深了对锚杆横向加固作用的认识。深入研究这一力学现象,弄清其对锚杆加固效果的影响,将有利于提高锚杆设计可靠性,克服使用经典观点和分析软件带来的问题,如锚杆强度不足、锚固力偏低等。所以,进一步开展锚杆抗剪作用力学机制研究,非常急需,意义重大。本项目拟通过多种手段,对锚杆"导轨作用"力学效应这一基础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其产生的机理、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对锚固作用、锚固结构失稳规律的影响等问题,为锚固结构的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结论摘要:

采用物理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和数学力学分析,对非连续岩体锚杆的“导轨作用”效应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加锚非连续岩体模型均发生了明显的节理面分离现象,产生了锚杆“导轨作用”。在载荷作用下,锚杆剪切应变,岩块变形甚至破坏,锚杆局部弯曲成了 “S字形”,形成了 “导轨”。为非连续岩体中锚杆产生“导轨作用”创造了条件。锚杆的“导轨作用”的规律是,岩块的剪切位移外载越大,岩块间的最大分离值越大,岩块间的分离区域或面积也越大,其增长近似于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增长规律。(2)加锚非连续岩体发生的“导轨作用”存在明显负面效应。一方面,随着剪切位移外载增大,最大分离位移也增大,其关系近似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曲线。另一方面,随着岩块最大分离位移的增加,模型的总剪切力也增大,其关系近似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锚杆“导轨作用”效应增强,抗剪能力削弱。即“导轨作用”出现后,非连续岩体的抗剪能力增速迅速减小,锚杆“导轨作用”负面影响增大。(3)锚杆直径、剪切载荷、非连续面粘结、摩擦系数、岩性、锚杆交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锚杆的“导轨作用”效应和岩体承载力。增加锚杆直径,节理面分离增大。非连续面粘结后,分离量减小明显;岩性越硬,锚杆轴向和横向应力就越大,岩块最大分离量越大。非连续岩体抗剪强度受到岩性的影响最大,是最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其中,节理摩擦系数次之,剪切量较小时,锚杆直径的影响程度大于交角,当剪切量较大时,交角的影响程度大于锚杆直径。(4)锚杆群与单锚杆有基本相同的锚杆“导轨作用”效应,但是不同直径锚杆的布置对锚杆“导轨作用”效应和岩体承载力有明显影响。粗锚杆在加载侧时,岩块最大分离量最小,锚杆“导轨作用”最不明显。两根细锚杆布置时,岩块最大分离量最大,“导轨作用”最明显。当岩石强度较高时,单根锚杆的“导轨作用”大于群锚杆情况;当剪切外载大时,岩块最大分离量大,“导轨作用”明显。(5)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得到了关于锚杆“导轨作用”的一致的主要规律。(6)可从锚杆参数和布置的设计、改变岩性和节理面特性,以及采取措施减小围岩外载等方面,来减小其所产生的锚杆对非连续岩体加固时的负面影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1
宋宏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