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GIS技术对9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际物流进行模拟和评价,发现环渤海地区的物流量最高,华北和各城镇密集区成为主要物流供给和消费区域,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支撑和掌控能力,物流联系多发生在华北与东北间及内部,从内陆中心城市模式向内陆城市-港口城市模式过渡;绘制出物流距离衰减曲线图式,识别出衰减函数符合Pareto和Newling模型,距离影响系数b分解为递增系数b1和递减系数b2;提出"空间流场"理论与图式,设计了R和Q型因子识别模型,刻画出相互作用场的空间体系,发现我国形成了28个集散场,遵循K=n2的空间等级模式,城际社会经济联系日趋遵循市场法则;利用图论,从城际物流、航运和物流企业等角度,刻画了城市关联系统的分布和等级,发现存在大分散而小集聚、省域性、腹地袭夺、"区域-门户"等空间特征,广州、上海和北京关联系统主导了我国社会经济联系;以京沪沿线和以广州、上海、北京为案例,分析了典型城市关联系统和枢纽城市的物流衰减和集散规律,发现了"塌陷效应"、"主影响区"等地理现象。本项目结论有助于深化对我国空间经济联系、城市网络组织的认识,揭示了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与社会经济要素配置须遵循的空。
英文主题词interflowing network;distance decay;traffic field; hub city; urban interac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