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郊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城市边缘区涌现出多样化的生活空间类型,结构复杂而变动剧烈,深入研究大城市边缘区的生活空间类型及演化机制,对于提高边缘区的生活质量、有目标的进行空间优化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借鉴景观生态学和社会调查的分析方法,运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生活空间综合体的研究视角,深入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各种生活空间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演化格局,总结各种生活空间类型产生的背景、成长的路径以及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从系统竞争与共生、空间供给与需求、路径依赖与社会关系网络、政府的调控与空间管制等方面探讨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类型的形成机理。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综合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演化态势,并从规划管理、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探讨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类型的优化途径。
Urban fringe area;The types of the living space;evolution mechanism;spatial pattern;optimization ways
生活空间是地理学进行空间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也是首次将生活空间纳入党的报告中,凸显了当前形势下国家对功能空间和主体功能区的重视。大城市边缘区是生活空间变化剧烈的地区,也是城市空间优化调控的重点地区。通过三年的系统研究,以北京市作为案例区,通过对通州、昌平、石景山、大兴四个大城市边缘区的典型调查,共完成调查问卷约5000份,有效问卷4600多份,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及居民生活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基本上完成了该项目预定的目标和内容。取得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从发表论文看,以本基金为依托,共发表论文14篇,包括1篇SCI英文,1篇EI,12篇中文论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6篇。从研究内容看,对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形成条件与类型划分、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类型的形成机制、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类型的演化模式与空间格局、大城市边缘区生活空间的整合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从研究方法看,本文以北京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判读和实地调研,对大城市边缘区的生活空间类型及演化格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熟悉了ArcGis软件的操作以及社会问卷与调查方法的实施。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看,主要成果体现以下几方面(1)立足于生活空间综合体和功能空间的视角,根据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空间形态划分了大城市边缘区不同的生活空间类型,如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消费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和社会空间,等等。本研究对每一种生活空间类型的出现背景和形成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并探讨了大城市边缘区不同生活空间类型的发展特征。(2)研究发现,大城市边缘区多样化生活空间类型的形成和演化,是多种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路径依赖、交通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旧城改造、政府调控与管理、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人口流动、规模效应与过滤效应等作用机制对生活空间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3)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大城市边缘区存在多种生活空间类型的混杂与集聚现象,这不仅在各种居住型生活空间中表现明显,而且休闲娱乐空间也存在着集群分布的特征。(4)按照不同生活空间类型进行要素构成评价,分析了不同生活空间类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不同生活空间的优化方向和优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