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煤矿区矸石-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 项目名称:煤矿区矸石-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2219
  • 申请代码:D021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李东艳
  • 依托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煤炭开采产生的煤矸石因量多、占地面积大、污染范围广及可利用性低成为广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煤主产区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煤矸石堆放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直接影响到粮食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重金属在煤矸石-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进行深入研究。本项目以煤矿区矸石山、周围土壤和作物(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以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为手段,通过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不同层位、不同风化程度和不同粒级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土壤的矿物组成和重金属的矿物赋存特征;采用优化的萃取方法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总量和化学形态;分析土壤结构、pH、有机质、粘粒、微生物、酶等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查明影响重金属形态的主控因素;研究小麦、玉米不同生长期,重金属在根际土壤、根、茎、叶、籽粒中的分布规律,揭示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建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预测模型,为土壤和作物污染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结论摘要:

考虑煤矿开采历史、矸石山植被、周围作物种植等因素,在焦作中马村矿、郑州米村矿、焦作赵固一矿采集矸石样品17个。矿物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矸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水滑石、伊利石等,硅、铝氧化物的百分含量相对较高。矸石中Cr、Ni、Cu、As、Cd和Pb的含量均高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矸石风化程度不同、粒级不同,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呈现不同的结果。 在中马村矿矸石山周围农田采集32个土样,采用改进的BCR法分析重金属含量。Zn、Cr、Pb、Ni、Cu、As、Cd总量为分别为 81.43、、48.58、33.59、29.31、24.3、18.02、0.48mg?kg-1。Cd以可交换态(36.54%)、残渣态(34.58%)为主要赋存形态,其余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总体上,矸石山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距矸石山的距离成反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重金属形态有明显影响。有机质与Cd生物可利用性形态含量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与As可还原态、氧化态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增加抑制Cu、Cr的生物有效性。中马村矿土壤重金属存在累积现象,污染处于中度至轻度。武陟大田土壤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Cd的生物有效性最大,其次是Pb和Co。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单项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轻微等级。中马村矿区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对Cd、Cu和Zn的富集能力远大于对As、Pb和Co的富集能力。成熟小麦籽粒有6个样品Pb含量超出标准,超标率19.36%,为限量的1.08-2.41倍;10个样品Cd单因子污染指数超过0.7,占比32.26%。玉米籽粒中20个样品Pb含量超出标准,超标率达64.42%,为限量的1.07-7.40倍,26个样品Cd单因子污染指数超过0.7,占比83.87%。玉米籽粒更易富集Pb、Ni和Cr,小麦更易富集Cu和Zn。武陟县农田作物籽粒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玉米和水稻中Ni超标的样品比率分别为6.67%和51.85%,水稻中Cr超标的样品比率为12%。重金属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59,整体上处于安全等级。大田玉米的Ni含量高于矿区农田,但在限量范围内;矿区农田玉米籽粒的Pb 、Cr 、Cd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田玉米,表明矿区土壤污染已对作物品质造成较大影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李东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