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明清"湖广填四川" 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
  • 项目名称:明清"湖广填四川" 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0978111
  • 申请代码:E0801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赵逵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的重大事件,在川、鄂、湘、黔交汇区域的明清"移民通道"上,汇集了大量外省会馆建筑。这些会馆在继承各省"移出地"的"本原文化"的同时,又与巴蜀"移入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并以"外来文化"的身份深刻影响了相对封闭的巴蜀本土营造技术,具有技术交流、文化融合的"标本"性特征。同时,这些会馆大多主导移民场镇的空间格局,成为移民社会的"精神中心",它的建设与这些聚落的生长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以"移民通道"新视角系统考察川、鄂、湘、黔交汇区域的会馆建筑,测绘建立会馆的电子数据档案,对同乡会馆与原乡建筑、各省会馆与本土建筑进行系统比较,以此探寻会馆建筑的演变规律,揭示古代封闭区域内技术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内在动因,从内容与方法上丰富对"地域性、专题性"传统建筑的研究,并对现代"移民新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结论摘要: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在“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上留存了大量外省人建造的会馆建筑。本研究以相关文献研读和实例调研为基础,对巴蜀地区遗存较为完好的会馆进行对比研究。对这种在商业经济最为繁盛时期兴建的独特的公共建筑的选址特点、功能组织、平面布局、空间营造、造型设计、构造处理、装修布置与装饰等诸方面做了总结和归纳,且对保留状况完好的会馆建筑进行了案例剖析。同时本研究通过对跨越多省移民线路的细致调研,对移民运动的背景、迁徙路线进行解析,对会馆的分布区域和会馆的建筑特点进行了阐述,论证了会馆是在顺应移民心理需求且在商业经济促进下形成的,会馆的分布是受移民运动和商业发展共同影响的。并且通过对巴蜀地区的会馆与其他地域的会馆所做的平行对比研究,以及对当地的会馆与当地民居和其他重要公共建筑所做的影响关系分析,揭示了外省会馆比较形成的“异”和受当地建筑影响而形成的“同”,展现了巴蜀地区会馆对地理条件的地域适应性和对当地建筑风格、文化、材料的沿承性。除此之外,将会馆与其所在地——场镇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使场镇经济的发展和会馆的兴盛繁荣在历史上进行联系,从而见证会馆建筑对巴蜀场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标志性。最后对巴蜀会馆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阐述和挖掘,以历史文化亲临者和见证者的身份唤起人们对会馆生存状况的关注,以求树立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健全的保护制度,让这种珍贵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研究期间出版专著2本,合著2本,发表相关论文17篇,举办会议一次,参加国内会议4次,国际会议1次。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9
  • 3
  • 0
  • 0
  • 4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5 著作 3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1 著作 3
期刊论文 1 会议论文 6 著作 1
赵逵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