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研究
  • 项目名称: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0978186
  • 申请代码:E08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潘海啸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结构的调整以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快速发展时期建立起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体系对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全球的气候环境,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由于空间结构与交通相互耦合关系,其作用是长期且难以逆转的。本研究将从区域、城市和街区三个层面,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探讨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体系与交通行为的基本规律和锁定关系,估算由空间变化带来的交通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在区域,城市及街区三个层面上提出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发展模式,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和归纳不同层次规划之间衔接的有效性。借鉴世界城市规划发展的经验,基于我国城市的发展特征,为在快速发展时期建立面向低碳排放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

结论摘要: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结构的调整以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快速发展时期建立起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体系对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全球的气候环境,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由于空间结构与交通相互耦合关系,其作用是长效的且难以逆转。 本项研究通过对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并不一定意味城市人均能耗也高,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政策会影响到城市小汽车的使用、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研究从区域,城市和街区三个层面, 通过大量实证调查和上海,北京,韶关和绍兴等多个城市的分析, 研究我国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交通体系的耦合作用关系, 并提出5D+3Km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北京和上海在都市区层面的研究表明,依赖快速道路建设的区域扩展模式只会导致高能耗的,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而且由于都市区发展的复杂性,通过对上海城市外围地区发展走廊的实证模型研究表明目前强调轨道交通+“TOD”的建设模式,并不能保证我们所要实现的生态低碳发展目标。 在对韶关的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的研究中,我们通过情景分析,离散选择模型和模拟分析研究的方法,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城市空间结构对小汽车使用的影响,在上海的未来预测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不同发展前景的巨大差异。 由于我国城市具有密度高和土地使用混合的特点,多模式交通工具的有效整合才能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特别是自行车交通工具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其效率是公交车的两倍。以上研究表明只有在区域以公交先导、城市层面以公交可达性为依据,街区层面以小街区小路网的发展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0
  • 0
  • 0
  • 2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8 会议论文 5 获奖 2 著作 1
潘海啸的项目
期刊论文 22 会议论文 7 获奖 1 著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