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主要巨型城市区域先后融入了全球化过程,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环境压力也随之倍增,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规划管理模式急需更新。目前,我国巨型城市区域方面的研究仍主要基于六十年代戈特曼的理论,对全球化如何重塑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出全球化影响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由此构建出巨型城市区域的判别指标体系;综合多源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分布,并针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采用时空耦合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刻画全球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重塑,并阐明其作用机理。通过本研究,有望明确全球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重塑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巨型城市区域进行空间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Globalization;Mega-urban regions;Urban Agglomeration;Spatial Restucturing;Mechanism
众所周知,1978年以来,伴随着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的巨型城市区域经历了最快速度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于巨型城市区域的形成,尽管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这一作用及其导致的全球劳动分工如何重构巨型城市区域的内部空间结构仍然是未解之谜。本研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巨型城市区域的概念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特殊性,总结其基本特征,构建了判别指标体系。第二,使用最为可信的三期人口普查数据,即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了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库。针对1990-2000,以及2000-2010年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形成进行了全面展示。结果发现截至2000年,我国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三大巨型城市区域。2000年后,更多的巨型城市区域进一步在内陆地区迅猛发展。第三,利用更加全面的经济、人口和遥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案例地区地理信息数据库。2000年前,主要针对最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2000年后则以后起之秀长株潭地区为例,对2000年前后我国的巨型城市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时空刻画。发现巨型城市区域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向心型的区域性集聚,其中的原乡村地区都积极的参与了非农转化过程。第四,通过动力机制分析,发现2000年前发展起来的沿海型巨型城市区域主要依靠外资驱动;而2000年后“内陆型”的巨型城市区域则主要依靠内资推动。本课题组在3年内已完成论文13篇,已发表论文11篇,接收待发表2篇。在学术上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我国城市群相关研究,深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空间分布格局及区域差异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助于为探索巨型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